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人工智能带来哪些应用型技术?孙家广院士这样说

光明网讯(实习记者 李乾)如今,正处于数据爆发时代。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白皮书《数据时代2025》预测,到2025年,全球数据圈将扩展至163ZB,相当于2016年的十倍。

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期间,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繁荣已衍生出许多应用型技术,比如,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图像、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技术,都是现在以及将来的“热门”。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谈人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要助力包括健康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零售、智能服务业、智能教育在内的多领域发展。”孙家广表示,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领域要从辅助诊治转换到精准医疗,要做到这个转变要利用好计算机视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疾病,也要让软件系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听懂患者对症状的描述,并根据疾病数量库里内容对比、深度学习做自动诊断疾病。

记者现场了解到,部门互联网企业开始尝试海量数据和机器学习为患病者定制诊疗方案,比如,一家智能分析平台能根据患者瞳孔颜色两秒识别糖尿病;在城市管理方面,大数据智能软件可成为城市“智慧大脑”,类似智慧海淀等软件都可以应用于城市交通状况实时分析;智能零售则可使商店实现“无人化”,既能提高顾客购买效率,又能降低人工成本,提升顾客体验;智能服务业应用到个性化教育、自动评分、语音识别评测等场景,使得学生获得量身定制的学习支持,形成“自适应”教育……

“AI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既是AI的产业化路径,也是传统产业升级的风向表,AI有望变革经济发展的基础,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孙家广强调,AI首先能提高生产效率,创造虚拟劳动力,提高实体经济运行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空间;还能进一步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传统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随着机器学习的引入,还可以实现更精准的服务。

以中车四方所与清华成立的联合研究中心为例,推进机车维修已从计划维修转变为现在状态维修,原来机车半年跑十万、二十万公里修一次,现在智能轨旁检测系统使机车运行可实时检测维修,极大降低维修成本;湖南的硬业达则是利用智能质量管控系统代替人工检查虚焊质量问题,使主板合格率达到99.999%,一条生产线从原来的44人减少到4人,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孙家广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都是以软件为基础,只有做出能用、管用、好用的ABC软件系统工具,才能真正促进大智移云与实体经济融合,驱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