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讲座|北大中文系同代人的知识和友谊

yisol 2020-10-27 17:31:5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时代人”的概念在十九世纪的俄国盛行,不只俄国文学批判家别林斯基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也有很多人写作《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去怀念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大家称为“燕园三剑客”的黄子平、钱理群和陈平原曾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阐述框架。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同时代人”终究指的是什么?当年的同时代人又是怎样对待这种“同时代性”的呢?

10月27日,活字文明结合新京报文明客厅在朗园Park兰境艺术中心一同举行了一场以“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判”为名的座谈会,约请到了黄子平、钱理群、陈平原、赵园一同追想他们走过的八十年代。同时,座谈会还约请到了他们的后辈学者吴晓东、贺桂梅、杨连芬一同就黄子平的旧书《文本及其不满》展开文本与批判,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李裕洋掌管。

讲座|北大中文系同代人的知识和友谊-1.jpg

座谈会现场 本文由活字文明供图


座谈会伊始,黄子平谈了本人对同时代人的了解。同时代人处在时代的断裂中,当历史的延续性发生中缀,无法再继续讲述时,他们聚集在断层处,靠文学的想象来填补与修复历史的断裂。“同时代人不是逆时代而动的人,相反,他们非常深的卷入时代洪流中,却又与时代格格不入。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感知到这个时代发出的黑暗之光,可以用笔蘸取当下的晦暗来停止写作。”黄子平说。

讲座|北大中文系同代人的知识和友谊-2.jpg


《文本及其不满》书名取自弗洛伊德的著作《文明及其不满》,收录了黄子平40余年的文章

同时代人的知识友谊

法国作家布朗肖曾将他与福柯的友谊比作知识友谊,这种友谊是超时空的,虽然两个人终身也见不了几次面,但是彼此都会非常关怀对方的著作与文章,关注他们提出的成绩,也会就其观点展开辩论。

与黄子平互为知识友谊典范的钱理群在现场回忆了他八十年的人生,谈及本人的生命历程,他感慨道:“我们这一代人,前半生比较迂回艰难,后半生相对顺利。”这种顺利不只得益于二三十年代教师学者们的谆谆教诲,同时代人对他个人的生命和学术长大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他看来,同时代群的友情不是党同伐异,也并非亲密无间,彼此之间互相尊重却也保持独立。

当谈到一同走过的八十年代,钱理群回忆起当时的“三人谈”:无论经济、政治、哲学还是文明,他们都直抒己见,为了捍卫本人的观点而吵得面红耳赤,很多对谈内容就是在这样的观点碰撞中产生的。钱理群以为,他们的聊天不只是一种学术聊天的文体,更是一种生活、生命的存在方式。

在钱理群眼中,黄子平的学术思想对他的学术影响严重。被钱理群视为重要代表作之一的《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 其实是在黄子平的启示下写作而成的。他受黄子平曾经一个有关火车比喻的启示,后来将全书改为更方便读者挑选不同的章节阅读的结构方式。钱理群指出,这种影响其实也存在于“我们这代人的学人之间,这样的互相沟通,互相启示的学术关系在明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不过钱理群也以为,对八十年代的回顾与反思,不应过分理想化。在他看来,总结既往的历史阅历教训,要保证个人与学术界的健康发展。“而这离不开思想自在与学术独立两大准绳。”钱理群说。

八十年代,曾有过“南吴北广”的说法。南边的吴亮雄辩,北边的黄子平机智。后来吴亮转行,与画家打交道,甚至还本人创作小说,而黄子平则在当代文学回复这个范畴坚守。这种选择不易衡量,却也各有得失,而他们二人共同之处便是在修辞方面特别讲究。赵园提到,“我后来在我教师辈的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到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那种修辞方式与套路,要打破那种套路,其实是比较困难的。”

赵园以为,黄子平所说“害怕写作”其实是出于“对写作的矜重,对于修辞的苛求”。即便其皇皇巨著《革命·历史·小说》照旧不是制式化的学术著作,依然有闲笔、逸笔,有温度也真性情,介乎职业写作与随性写作之间。

而现在职业化的文学批判似乎成为一种风尚,没有主体沉浸、没有感动、没有真正愤怒的作品随处可见。在赵园看来,这种文学批判的消费机制形成了没有个性和姓名的学术,学术作为一种肉体产品,本该当和文学一样,让人可以感到它的生命。

理想上,赵园与黄子平的知识友谊也深入体如今赵园的作品与研讨中。赵园的第一本学术作品《艰难的选择》的小引便是请黄子平写的,后来黄子平也为她出版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讨》写了书评。赵园说:“对于他对我当代史研讨的鼓励与支持,我真是感激莫名。”当追想起80年代的岁月时,她也坦言道,“时代变迁,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弥足珍贵。活到这个年岁,感到侥幸的是拥有这样的一批老友。”

同代的异感与异代的同感

有感于同时代人的互相支持与体恤,陈平原提出了“隔代遗传”的概念,也就是异代人同感。陈平原说:“改革开放当前,我们这一代人跳过五六十年代,与三四十年代的校园风格直接对话,从中获得肉体上的支持。这也是老大学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也是间隔上产生的美感,在陈平原看来,这种代际关系更像是祖父和儿子之间的对话,相反,在同代人,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交流过程中,虽然有支持的一面,但也往往存在着因竞争导致的一些比较尴尬的场面。

陈平原坦言道,“异代同感是说和我们祖辈人之间的一个关系,所以了解这一代人,了解本人这一代人,同时了解本人的上一代,本人的下一代,努力穿越代的鸿沟。”而同代异感则是指虽然生活在同一年代下的人们虽然所处环境与接受的教育相反,但是回过头来看,大家的立场和审美都相差甚远。“即便同在一个群聊,也特别容易在意见相左时退群”,陈平原笑言。

此外,陈平原还提出“同代人的文的批判,和隔代人的史的研讨”这一观点,同代人由于肉体上的过分同构,而导致评价不够贴切,容易产生溢美之词或有失客观。他指出,“王瑶先生曾告诫,做批判的人不要和研讨对象走得太近。”

而历史研讨则是必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面对此,他常常提示本人:不要太早进入回忆。我必须冷静地、客观地对待我走过的美妙又不无遗憾的八十年代。我阅历过、我看到、我反省。”

在座谈会的下半场,黄子平的三位后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联芬,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分别讲述黄子平对他们学术生涯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其文学与批判的了解。

吴晓东分享了黄子平对他的文学启蒙。1988年前后,黄子平在北京大学开设了“文学主题学”的课程,研讨文学中的自杀、疾病、死亡等主题。2003年非典之后,“疾病文学”的主题学研讨蔚为大观,而黄子平的研讨超前了十几年。吴晓东坦言,“我后来的古代文学研讨中有主题学的研讨思绪,其实最早遭到了子平教师的启蒙,他为我们那一代中文系的先生提供了了解文学和文学批判的标杆。”

谈到《文本及其不满》这本书,在吴晓东看来,黄子平批判的精髓很能够是解构思想。“解构思想即是把社会、历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也看成和文本一样需求破译的对象”,吴晓东说。

异样作为学术后辈的杨联芬指出,“黄子平的文学批判有非常敏锐的思想,对言语有非常的敏感,具有经典文学作品耐读的特性。”她以旧书《文本及其不满》为例,对其中的篇章停止详细的点评。

在杨联芬看来,黄子平评点张爱玲的《更衣对照亦惘然》具有古今相通、中外相通的共情;《批判的地位》中对萨义德的援用令人感知到“黄教师在自在潇洒的表面下内心的良知与力度”;而《当代文学中的休息与尊严》则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有一种气贯长虹的力气和沉潜在节制幽默后的深沉悲悯,是当代文学史中的难得一见的佳作。

197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成立当代文学教研室,黄子平作为那一届的本科生入读当代文学系。身为“师妹”的贺桂梅表示,90年代入读北大的研讨生和博士生无人不知晓黄子平,他已然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在贺桂梅看来,“钱理群是有学问的思想家;赵园、陈平原是有思想的学者;而黄子平是有思想的批判家”,在这个文学批判式微,如火如荼的回复场不再的背景下黄子平的《文本及其不满》将使当代文学界和当代思想文明界,重新思索“什么是批判”,“什么是有意义的批判”这两个成绩。

贺桂梅以为,“黄教师不限于一个解构式的批判家,由于解构式的批判家总是站在对立面上。他的批判囊括了中心与边缘。”而她对黄子平批判家身份的强调也是由于他文学批判写作的思想深度,他不只可以与创作者对等对话,甚至可以超越创作者本身,把批判当作一种二度创作,表现出了批判家本身强悍的主体性。

座谈会最后,黄子平以福柯“乌托邦与异托邦”的实际为总结。在他看来,阅读本人的作品就像照镜子。在镜子中看到的黄金比例的完美笼统其实并不牢靠,随时可以被忽然发现的白发或未刮干净的胡须打破。而他也直言:“乌托邦带来安慰,异托邦带来烦扰,在阅读本人的东西时,赞誉也好、批判也罢,我也是不断地在这两个空间内折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3

张文通 2020-10-27 22:45:5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唉?楼主写完了?不打算多写点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山葉小猴 2020-10-28 21:27:0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垃圾内容,路过为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疯狂的小米 2020-10-30 08:36:37 显示全部楼层
报告!别开枪,我就是路过来看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