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0日消息(记者 牛谷月)国产DeepSeek大模型爆火出圈,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新场景、新应用不断涌现,正为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在科学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科学?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科学本身?19日,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外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
“赋能”一词低估了AI对科学的影响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相继颁发给了在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交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科学家。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认为,这标志着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认可。“人工智能正在引发一场从科研范式、科研方法到应用场景的系统性的变革,有望大幅提升科研机构和千行百业的科技创新的效能。”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也指出,这表明了科学界对AI4S(AI for Science)的高度认可和高度重视。“我们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AI4S就是驱动第一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所以它的意义非常重大。”
“当DeepSeek出来的时候,《自然》作为科学杂志一星期发表了五篇文章讲它,到今天大家都说不清楚DeepSeek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还是工程创造,但《自然》杂志关心它能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说。王坚认为,“赋能”这个词低估了人工智能对科学的颠覆性影响,“对科学来说,人工智能不是一次工具的革命,而是一次科学革命的工具。”王坚表示,人工智能已经变成了一个通用的语言,它会打破我们所有学科之间的壁垒,不是一个简简单单“赋能”的事情。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表示:“AI4S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但是和AI+X相比,它实际上是相对容易的,取得成果是比较确定的。因为AI4S的对象是自然科学,这个东西有不变的东西,这实际上是最适合人工智能来做的。”
谈到从“人工智能赋能科学”到“人工智能的科学本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表示,科学本身对于人工智能是有期待的,“人工智能和计算基础设施的推进也许使得我们在资源上拉到了同样的水平线,最关键的是比拼科学家本身的智力、愿景和对科学深刻的理解。”
开源开放,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成为全球议题
“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取得重大的科学突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计算机科学特任教授、副教授(国际合作)温迪·霍尔表示,“因为人工智能能够分析大量的、海量的数据,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方式,是我们以前用老式的计算技术没有办法做到的。”例如,AI可以帮助我们来进行图像处理、数据统计分析,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新的生成式AI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以前发现不了的东西。温迪·霍尔建议,科学界可以举行一个全球性的AI赋能科学研究峰会,聚集来自全世界的科学家来探讨这个问题,“这是我非常想鼓励的一件事情。”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迅速发展的AI4S的意义特别深远,人类必须掌握和驾驭AI4S。“发展人工智能包括发展AI4S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手段,我们确定这一共同目标就需要国际合作,需要科研诚信,需要学科交叉,需要开源开放。”
龚克指出,要促进人工智能的可访问性,减少数字鸿沟,确保人工智能是开放、包容、透明、道德、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同时要考虑到所有人的国际框架,使人工智能对人类和地球具有可持续性,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治理的协调等等。“要通过多元的合作,让人工智能普遍地为所有人、所有国家服务。”龚克强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