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中美十字路口下,人工智能的“加速追赶”与“何时暂停”|BEYOND Expo 2024



5月22日至25日,第四届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以下简称“BEYOND Expo 2024”)以“Embracing the Uncertainties 拥抱未知”为主题,在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盛大召开。
首日下午,在于威尼斯人剧场举行的开幕式上,围绕BEYOND Expo 2024开幕式主题—“What's Next?”,BEYOND组委会邀请到了宁德时代(CATL)创始人、董事长及CEO曾毓群博士;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冰;壁仞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及CEO张文;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RMI首席执行官JON CREYTS作为嘉宾齐聚BEYOND Expo 2024,就前沿科技趋势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展开了一场深刻的思想碰撞。



开幕式的炉边对话环节中,在BEYOND Expo联合创始人贺建东的主持下,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冰;壁仞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及CEO张文(以上排名不分先后)就中美十字路口下,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未来前景的话题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刘庆峰指出,中美在通用大模型底座上的差距,也就是半年到一年半之间的动态追涨,不会被远远甩在身后。这是一个基本判断。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能在底座能力不规范的时候,在各个垂直赛道中比它做得更好,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在原来的数字经济发展中,有些基础设施以及基于数据驱动的商业生态和创新模式,是比美国有优势的。

徐冰表示,虽然目前中国市场在人工智能方面存在一定的落后,但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实际上有利于中国AI创新的长期发展。正如电动车行业追赶特斯拉一样,中国的电动车市场现在更加稳健和充满活力、有能力出口到海外。“我相信,在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也将实现同样的飞跃。”

张文也对上述观点表示赞同。他指出,在长期来看,中美的人工智能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展望未来,张文进一步强调称,“关于AI是不是发展太快了,我个人认为AI发展太慢了。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比AI要大得多,但我相信AI在将来5到10年会有巨大的影响,但是短期内还没有看到很大的影响。”以下是本次对话全文(经整理编辑):
中美市场之间,人工智能的差异
刘庆峰:刚才提到GPT-4o,我们看到主持人在台上非常丝滑地切换中英文语言,如果是希望AI和他一样自如的切换、而且能跟每个演讲嘉宾这么生动的互动,我觉得现在是AI现在还做不到的,所以其实还是人类现在更聪明更有智慧。

中美之间,从我们来看,ChatGPT的推出让很多人很惊讶——原来以为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很接近,但突然间被拉开差距了,实际上ChatGPT的训练方法2018年就出来了···这种训练方法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包括我们在座的这几家企业以及中国的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一直都在关注。但为什么ChatGPT可以出来?它其实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跨越。他把这个模型尺度做得更大。有了大量的数据训练,又再组织了海量的人进行人机协同强化训练,最终导致量变到质变。我想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中美之间,从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来说,美国的算力基础当然比我们更发达。美国的资金市场配置、资金的灵活程度,以及对于源头技术创新的整体社会氛围比我们要强,这点我们要看到。但是在这一轮的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领域中,中美差距又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大。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有可能实现智慧涌现第二极的国家。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目前,市场上最聪明的大模型还是GPT-4。在GPT-4的基础上出来了ChatGPT-V、Sora、Whisper···其实在这些产品中,底层逻辑还是GPT-4。中国跟GPT-4的差距也就是半年之内,今年7月份,我们就有望能赶上它现在的水平——不是中文,而是英文,做到相当。

然后,一旦GPT-5发布,可能差距又被拉到一年以上。但是我们会再次赶上。它的算力更强,数据更多,训练的更早,但中美在通用大模型底座上的差距,也就是半年到一年半之间的动态追涨,不会被远远甩在身后。这是一个基本判断。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能在底座能力不规范的时候,在各个垂直赛道中比它做得更好,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在原来的数字经济发展中,有些基础设施以及基于数据驱动的商业生态和创新模式,是比美国有优势的。

第二,一些国际标准是我们制定的——比如2020年在韩国的叫做全双方通话的标准是我们定义的。第三,无论是端到他们只需要有算力支撑,把这个视频文本语音鼓励训练大概需要3个月到半年,只要算力排过来就能做出来。

所以,今天讲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中美在通用大模型上是有差距,但我认为大概在半年到一年半之间,(中国)在全世界唯一可能出现智慧涌现第二极,而且我们不会被甩开。整个算法逻辑包括他们现在想要甩开的差距也在紧紧跟上了,只要这个不被甩开,我们在各个垂直赛道上就有可能超越——包括医疗、教育、语音交互以及很多跟智能硬件有关的方面。

创业生态中,现在看起来,刚才的说到2026年全世界80%企业都要用到通用大模型,而今天这个数据大概是5%- 10%之间。美国的创业公司在大模型的应用方面比中国要更加活跃,原因是因为它的资本更加有包容性,而且大企业对小创业公司的敬畏心比中国的市场要好。中国大公司有资金实力,有市场实力,但它其实往往是在“血洗”市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我觉得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创造一种更良性的生态。

徐冰: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涌现了一批AI领域的先驱,他们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将底层技术做得更加扎实。正是这些努力,使得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大。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三个核心要素:算力、数据和人才。目前,中国与美国在算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大约是10倍左右。美国拥有绝大多数的尖端高性能GPU,以英伟达为代表。过去十年,人工智能创造的价值高达2万亿美元,英伟达的市值也反映了这一点。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冰

作为中国历史上GPU购买量最大的企业之一,商汤拥有4.5万张GPU。尽管目前与美国存在差距,但我相信这一差距是可以弥补的。一方面,国产芯片正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算力本质上是一种商品,只要我们愿意投入资金,算力的融资属性也很强。目前,亚洲市场的GPU算力中心建设进展迅速,我相信中美之间的算力差距有机会缩小。

人才流动性是另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全球最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主要集中在美国,原因很简单:美国拥有最多的算力。但一旦我们弥补了算力上的差距,我相信会有更多人才流向亚洲,流向中国,甚至香港和澳门,共同推动大模型创新。

在数据方面,中国拥有巨大的优势。大模型的突破源于互联网数据的汇集,以及对物理世界的抽象理解。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多模态阶段,包括语言、视觉和语音。中国在数据储备方面非常丰富,并且在数据精雕细刻方面,我们有能力做得比美国更加精准。

得益于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庞大的数据量支持,中国的大模型水平已经从遥不可及,逐步接近甚至超过GTP-4的水平。这背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数据上下了大量功夫。

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并不担心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与美国拉开巨大差距,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各行各业都至关重要,在人工智能的出口这件事上世界也是需要第二个选择的。它代表着技术走向全球,能够在经济、劳动等多个维度创造巨大价值。我相信,这一过程中将涌现出许多新的千亿、万亿级企业,并带来教育、医疗、社交、游戏、娱乐等行业的颠覆性创新。

虽然目前中国市场在人工智能方面存在一定的落后,但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实际上有利于中国AI创新的长期发展。正如电动车行业追赶特斯拉一样,中国的电动车市场现在更加稳健和充满活力,我们有能力出口到海外。我相信,在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也将实现同样的飞跃。

张文:关于中美之间的人工智能差距,我认为中短期内中国可能会落后,特别是在底层大模型方面,因为算力的限制,包括工艺上的限制。但是从长期来看,我认为这种差距会不断的缩小。

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有8家是华人做CEO,人才的流动会慢慢减少这种差距。短期内是很难,但中国的优势在于垂直领域的应用,包括像科大讯飞和商汤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壁仞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张文

但实际上我想反问一个问题,我是2017年加入商汤,当时AI四小龙大概融了120亿美金,加在一起工程师大概有1万人,当时并不缺GPU,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出大模型?OpenAI当时总共大概就200人,花了15亿美金做出ChatGPT。但我昨天看到商汤大模型在SuperCLUE上排名第一,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又能赶上去,这是为什么?

这可能是我们在底层文化或者逻辑上面的一些差异导致的,但随着中美之间竞争的加剧,会导致我们高科技公司特别是在创造性这一块会重新思考。我相信从长期来看,中美在人工智能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人工智能的顾虑与展望
刘庆峰:我觉得,发展AI,不管工业界、科技界还是社会管理者都要有一个基本理念:它是建设美好世界的,而不是只是改变世界。所以这就是说,未来是属于掌握了AI的新人类,而不是属于AI。

怎么做?实际上就是需要法律伦理、人文的整体协同推动。那么协同推动这件事情,在我们今天看到,将来的世界一定是线上线下结合,虚拟和现实结合,人和机器结合,今天会有越来越多的岗位,哪怕是博士毕业才会做的事,AI有可能比你做的还要好,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的不断发展。

将来有可能1万个人干的工作,现在100个人加上AI做的比这1万个人做得还要好。但是做得很好的同时,你需要做什么?也许我们就可以真的从5天工作日变成3天工作日,8小时变成4小时···

第二个,实际上,我们人类有机会做更有创意和想象力的事情,还有那么多工作要去做。所以我觉得他要创造更多的新的商业模式,避免社会出现无用阶层。要能够用基本的法律和社会保障来保证大家的基本生存的同时,要开辟出人类智力发展和人类想象力的新通道。

什么时候停止发展AI?我觉得,AI应该要伴随着人类整体的发展持续发展下去,应该要让每个人都拥有AI技术,人类要在AI的基础之上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他的伟大的历史进程不是在哪一天结束的。但我们最要防止的、要在某一天叫停的是什么呢?——研究上讲就是,一旦它真的有自我意识、自我觉醒的时候。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至少从现在的技术路线上来看,短期大家还没有看到这种风险,但这个是要警惕的,我们是不是真的要创造一个新物种、且未来它可能出现不可控的现象?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其他部分无论是近期还是整个社会的旧的体系,法律、伦理和人文是我们要协同推动。

徐冰:AI对电力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所以随着技术的演进,随着它的功能涌现的越来越多,人类手上一直是要有一个拔插头的杀手锏的。所以电力确实是接下来一个瓶颈,但现在确实算力是瓶颈。

人工智能的能力其实每年都在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之中,我认为在短中期我们需要有一个比较谨慎的发展态度,尤其在保护就业上,因为人工智能确实对就业会有非常大的冲击。

刚刚庆峰总举的例子——100个人加上AI可以干1万个人的这个事情,可以看到AI对于很多行业的冲击性可能是非常残酷的。这里面对于现有的以人类为主要的劳动力的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要素,会是一个很重大的打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去有一些平衡,需要从政策上从国家上来去做一些平衡。

但如果放到中长期去看,人工智能它能够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以用数字去衡量的。很可能在10年后出现满大街都是机器人,人机共生的现象。你有数字分身,可能90%以上的时间无论在物理世界还是在互联网世界,都是在跟AI去对话去交互。人工智能就变成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物种,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物种为地球的发展,为人类发展创造的价值,我相信是一个待定义的问题。

张文:关于AI是不是发展太快了,我个人认为AI发展太慢了。从全球的投入来看,去年全球AI芯片投入大概是500亿美金,但实际产出大约30亿美金。当时生成式AI出来以后,我首先感到ChatGPT可能会把律师的活给代替掉了。

但后来发现律师事务所把ChatGPT禁了,因为它不够准确。所以我的判断是AI可能对某些工作会带来影响,但是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窗会打开。从过去大概30年来看,IT和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比AI现在要大得多。

但我相信AI将来5年,10年会有巨大的影响,但短期内我还没看到这种大的影响。
特别鸣谢




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



BEYOND Expo 2024


5月22-25日,澳门

期待你的参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