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劳动教育

原标题: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劳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塑造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劳动观及培养劳动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积极顺应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融合的时代特点,致力于构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劳动教育新环境,全面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向通用化、智能化、专业化、超越化方向发展。

促进高校劳动教育通用化发展。传统的劳动教育受限于地域、资源、师资等因素,难以实现广泛的普及和推广。然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打破这些限制,通过在线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方式,为劳动教育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让劳动教育的内容更加易于获取和传播。通过智能分析和学习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实时评估,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推荐适合他们的劳动教育内容,实现个性化教学。通过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劳动教育平台,高校可以共享优质的劳动教育资源,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互动学习,分享彼此的劳动经验和成果。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对劳动教育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为高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为教师提供便捷的评价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这种通用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劳动教育得以惠及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也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程度。

促进高校劳动教育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数字化劳动使得劳动过程向着虚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教育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劳动教育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智慧校园的构建、计算机系统的普及以及体验式感知教学的开展,不仅拓宽了教育的边界,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实践平台。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的劳动工具,在减轻人们体力劳动负担的同时,也推动了劳动方式向脑力化、智力化的转变,这意味着劳动教育应该更加侧重于创新和思维的培养。当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时,数字化和机器化的智能工具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这些工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物理负担,更能有效地促进劳动教育的智能化转型。劳动资料的概念也因此得到了拓展,数据和算法成为重要的劳动资源,加速了从传统的物理材料向数字化信息的转变,并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的智能化转型。

促进高校劳动教育专业化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下的劳动更加精准化、自动化和可编程性,这种新型劳动形态决定了智能劳动工具的使用必须依赖于专业的网络条件和技术支撑,也促使高校劳动教育逐步向专业化和专门化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迈进。首先,实现完整知识体系、完善实践活动机制及正规师资力量的建设。例如,智慧教学系统、机器人教学等智能工具的应用,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增加了技术力量,有效平衡或填补了劳动教育教师缺失的空隙。同时,借助智慧校园、数字平台、学习通等技术手段,打破劳动课程资源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强了流动性,为高校劳动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学场景和平台。其次,促进了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可视化,为建设自下而上的劳动知识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学习平台使得劳动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推动了劳动课程知识的可视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在对人类劳动提出专业和专项要求的同时,也反向推动着劳动教育不断向专业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匹配的专业工种和就业岗位数量则显著增加。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劳动者,更加注重人的脑力、智力和心力的专业训练,重点培养人们处理和操作智能技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促进高校劳动教育超越化发展。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多种前沿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更新,以及新型生产模式和多样化劳动形式的出现,人类的劳动环境和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一变化要求劳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迭代升级,以适应新的劳动需求和技术要求,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劳动市场培养合适的人才。创新创造作为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因素,必然成为高校劳动教育升级发展的关键内容。智能教育工具的出现,使得教学活动不再依赖于单一的物理空间,而是形成了一个由物理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的新型教学空间,为劳动教育空间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在教学时间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下的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性,使得劳动教学时间可以更加灵活和开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节奏安排学习时间,从而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总之,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劳动教育的时空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为劳动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超越性。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方式和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灵活的学习体验。

总之,通过促进通用化、智能化、专业化和超越化的发展,可以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罗聃宁,作者为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贵州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