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东莞共识》发布

2023年12月28—30日,以“场景驱动·数智强国”为主题,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暨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在东莞松山湖圆满落幕。来自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论坛的40位专家“碰撞共识”,为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大赛的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方案,发布《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论坛东莞共识》。



开幕式现场



12月28日,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特色活动——2023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论坛召开,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助理李航、东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李丹、渤海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张爱华、同济大学人工智能与艺术创研中心执行主任于幸泽四位专家应邀作论坛的主题报告。近50所国内知名高校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设计项目与高校人才培养任务”、“林业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高校赛教融合下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与提升”、“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主题,分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创新难点及发展趋势,交流与探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化应用问题和发展思路。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严骊担任论坛主席并主持论坛。


渤海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张爱华院长作题为《高校赛教融合下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与提升》的主题报告。她指出,“人类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风口浪尖上,这种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革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适应目前存在的这种网络、数字、智能时代与社会产业化的交融。”他在报告中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期望:通过大学四年研究导向型学习的训练,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进行终生学习。为此,渤海大学设立了“思域众创专创融合基地”,期望学生在这里能够运用在真实社会中的观察感悟来重新思考在学校当中的学习以及未来发展的道路,这应该是作为师者所期盼的。”张爱华还进一步提议,此次论坛应推动跨校交流,实现真正的“五跨”培养体系,即跨专业、跨院系、跨年级、跨层次和跨学校。



张爱华院长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助理兼创业中心李航主任作题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的设计与高校的任务》的主题报告。他从大赛主题、办赛理念、使命任务、评审规则等方面,全方位介绍了本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的特点、内涵及外延。李航主任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面对“知识输出从社会倒流回学校”的挑战,必须做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实现高校教育使命。基于上述育人理念,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实践班和深度学习实践班,旨在构建创新创业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之间的错位互补关系。这一策略使得“创意”“创新”和“创业”三个环节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带来了卓越的创新创业成果。



李航主任



东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李丹副院长作题为《林业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他表示,东北林业大学建立了林业+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交叉融合的培养新范式。其中,在通识教育改造中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为基于Python的智算思维基础培养实践,以满足林业行业院校特色化培养的要求。“自从设立大数据专业和人工智能专业开始,我们就在思考如何采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应对森林经理学、智能遥感应用、农业智能控制等应用领域。这一举措为我们后续新农科、新林科、新工科专业的赋能改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丹副院长



同济大学人工智能与艺术创研中心于幸泽执行主任作题为《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聚焦同济大学开展的《艺术造型》课程,探索如何在AI和艺术结合当中,把立德树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尤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美学国际视野以及文化自信。面对学生艺术基础薄弱、师生比例不断拉大等痛点,《艺术造型》的课程目标经过了从“传统自然的描摹”到“创造形态”的转变。“AI+艺术”的AI赋能艺术教学模式,完美规避了教学中的痛点。于幸泽表示:“在探索AI与艺术的结合中,我们致力于将立德树人置于核心地位。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观点以及文化自信。此外,我们每年还组织艺术造型实习,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上海市郊以及全国各地农村,参与美丽中国乡村建设。”



于幸泽主任



接下来,在“人才培养与产业化共识”为题的圆桌对话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刘侃副院长以华东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教学方法培养模式为例,分享了人才培养模式中“四创融合”、“专创融合”和“科创融合”的三种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一直秉持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创新创业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引擎,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发展。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委张翔书记在圆桌对话环节表示,针对学科竞赛中学生面临“组队难找”“指导师难找”“管理壁垒难以打破”等三大困境,提出交叉创新主题实验室,建立交叉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实验场地,打造一个分级递进的管理体制三大建议。


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王亚南常务副主任在圆桌对话环节表示,“合理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和技巧,是我们教育接下来要面临很重要的挑战。”人工智能应用的问题对于我们教育提出挑战,传统教育在通用人工智能的推行之下没有太大存在的意义。我们要培养学生是项目式的培养,培养出提得出问题来的学生,要问题导向的培养,即如何提出问题。


北京邮电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王菡副院长在圆桌对话环节表示,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在“数智经济”时代,培养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开辟新赛道,赋予新动能的创新人才,成为各高校的共同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刘侃副院长、东莞理工学院教务部张伟伟副部长、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创业中心乐经纬副主任、苏州知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余崇圣先生、内蒙古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秦志宏院长等10位专家、企业代表在2023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论坛上围绕“人才培养与产业化”展开圆桌对谈。会后形成《2023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论坛东莞共识》。


在30日上午2023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暨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颁奖仪式及闭幕式上,大赛主办方和组委会正式发布《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论坛东莞共识》:


(一)大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准确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以“场景驱动,数智强国”为主题,秉承“行业引导、政府支持、市场机制、产业落地”的办赛理念,着力解决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和产业化问题,助力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建议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积极在人工智能学科专业教学中设置场景创新类课程,激发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场景想象力,提升学生场景创新素养与能力。鼓励开展场景创新人才培训,通过开设研修班、开展场景实践交流、组织场景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具有场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人工智能学科优势高校要对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总结继承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化人工智能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发挥自身与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优势,面向当前和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急需,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其他学科,大力培养人工智能应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四)建议各高校用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平台,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人工智能应用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里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具有较强人工智能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五)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建议教育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对人工智能应用教育给予重点关注与支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协同、形成合力,在优化相关领域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机制、强化实习实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更多的支持举措,为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六)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议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企业和高校共同建设课程、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发布真实应用场景的人工智能项目,通过高校师生团队“揭榜挂帅”解题,以合作研究方式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养。


(七)建议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完善赛事规则及流程,成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大赛专委会(产业学院),聚集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专家学者,开展赛事组织优化研究、赛事推广宣讲、“开放专题”项目打磨、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企业需求对接等工作,助力赛事成果更好的转化落地。



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评审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吴振宇副院长宣读《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论坛东莞共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