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依然艰难的无人驾驶和氢能发展

Rina 2023-7-25 22:01:2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是无人驾驶,一个是氢能。

若问及当前汽车圈最难熬的是哪个领域?非它们莫属。

技术被看好,但却始终无法落地。永无止境的投入,难以突破的市场困境,许多公司挣扎在生死边缘。
无人驾驶:十年猛砸3000亿,高级别自动驾驶依然遥不可及


2005年以前是L0级别;从2005年起步直至2015年一直是L1级别的发展阶段,盲点辅助、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系统等功能逐渐进入乘用车应用领域;2015-2020年,迎来智能驾驶L2级别高速发展,该级别的车辆可实现适时“解放双手”的部分自动化功能,变道辅助、车道内自动驾驶、自动刹车和泊车系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近两年,随着特斯拉销量大幅增长,其产品带来的自动驾驶产品体验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这也使得许多造车新势力争相效仿,纷纷在自动驾驶领域发力,目前许多新能源品牌车型在智能驾驶方面要比传统品牌优秀,而智能驾驶也成为了许多消费者买车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数据显示,在多方因素作用下,2022年L2级智能驾驶渗透率已经超30%。而按照华泰证券预测,到2030年L2级别的智能驾驶渗透率或将达到59.9%。

当前,大多数车辆的智能驾驶已达到L2.5或L2+的水准,比如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蔚来ET7和ES6等、小鹏P5以及P7、G6等车型,且L2、L2+级别的自动驾驶已逐渐成为车厂标配。

然而这都仅限于L2及L2+,离L3、L4自动驾驶落地还相差甚远。



而这个难以逾越的界线,使得许多专注高级别自动驾驶的企业纷纷陷入困境。

2023年,自动驾驶卡车货运明星公司Embark,公告官宣彻底倒闭关停。它曾是自动驾驶卡车明星公司和赛道最早起跑的先行者,一度和图森未来并称双雄,2021年借壳登陆美股,市值最高52亿美元(360亿人民币)。但却因7年时间只交付一辆无人车,烧光90亿美元,短短一年半的时间,Embark经历从上市到破产,成为第一家倒闭的自动驾驶上市公司。

图森未来同样经历经营难题,市值暴跌超90%,一度收到退市通知书,以至于这两年相继有一些高管从图森未来内部离职,这其中就包括原董事长陈默和董事会成员吕程等人。

自动驾驶行业,从满目星空到一地鸡毛,其中的艰难,参与企业是深有体会。

自动驾驶初创公司Comma.ai的创始人曾言:“自动驾驶就是一个骗局。”

福特汽车首席技术官Doug Field也表示,让一辆车在城市环境中自动驾驶,“比把人送上月球还难”。

比亚迪王传福也曾直言:“无人驾驶那都是扯淡,弄个虚头巴脑的东西来忽悠。它是被资本裹挟,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所指向的正是至今依然遥遥无期的L3、L4无人驾驶。



资本的变化也反映这一切。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国内自动驾驶行业,融资事件一共发生约630起,累计融资金额超过3200亿元。尤其是在2018年,迎来了起飞的黄金时期,融资金额达800亿。

但这一切突然在2022年降至冰点。当年全球自动驾驶赛道上的融资金额降至历年最低,仅仅300亿。

持续亏损、艰难苦撑、断臂求生,死磕L4的自动驾驶企业迎来史无前例的艰难时刻,苦寻自救之路。

解决的方案有两个:一个是重心的转移。与其死磕L4到死亡,不如从L2做起,将重心放到L2+,开发造出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先活下来再说未来。

二是将市场细化再细化,跳开开放式应用环境,寻求封闭式或者半封闭式探索,比如无人驾驶矿车的应用。

首先是矿山场景的商业模型非常合理,并且市场空间大;其二,矿山场景较为封闭,矿区内安全要求高,矿车往往是封闭场景作业,矿山场景的可塑性很强,对技术友好,可以真正让它跑起来去实现商业化闭环。
氢能发展:难以实现商业化的突破,至今距离目标依然遥远


在中国能源战略转型中,氢能,是推进转型落地的关键一步。其中,燃料电池车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氢能终端应用,也是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场景,为此,中国制定了氢能“制储运加用”的产业链全图谱。

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就明确提出支持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风已至,但行进的路却依然艰难险阻。氢能头部玩家处于连年亏损状态。

国鸿氢能是一家主要销售氢燃料电池系统、模压柔性石墨双极板和氢燃料电池电堆等产品的公司。

按出货量市场规模计算,在2022年国内氢燃料电池电堆和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国鸿氢能分别以24.4%、21.8%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和第二,是名副其实的头部玩家。

然而位于发展快车道的国鸿氢能,财务状况却并不乐观。在今年5月其发起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国鸿氢能收入分别为2.27亿元、4.57亿元和7.50亿元;同期归母净亏损金额高达2.15亿元、7.03亿元和2.73亿元。三年亏损总额达11.91亿元。



不仅如此,头部玩家亿华通同样面临如此窘境。亿华通财报显示,自2019年开始亿华通持续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亿华通扣非后净利润为-4036.59万元,亏损同比扩大186.08%。到2021年,亿华通扣非后净利润为-1.7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341.95%。2022年,净亏损1.72亿元,同比增长5.96%。而在市场上,2022年已上险氢燃料电池车辆搭载亿华通发动机占比29.1%。从燃料电池配套企业配套数量来看,2021/2022年亿华通配套数量分别为635/946辆,同比增加48.98%,均位居榜首。

那么这几年氢能源的市场应用有没有起色?有。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超过1000辆氢能源汽车(即氢燃料电池汽车)持续运行,在零下20摄氏度的情况下依然运行良好,是全球最大的一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氢能源汽车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统计显示,2022年燃料电池汽车销量3367辆,是2021年的两倍多,显示了强势增长的趋势。在2022年燃料电池汽车销量结构中,货车占据50%,客车占据43.9%,乘用车占到6.1%。

不过还不够,距离5000辆,上万辆的规模应用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而这个将影响到氢能的应用成本。据预估,当2030年,全国产能达到百万台的时候,系统成本将下降至200元/kW,从而实现从2018年百台级的20000元/kW的新飞跃,让成本降至原先的百分之一,实现氢能快速腾飞。

一个行业共识是,氢能产业是一个万亿级市场,但该赛道的商业化落地却步伐缓慢,其中规模上不去、成本高、便是掣肘。

技术、规模化量产和应用场景,是降低成本的三个抓手。近年来,燃料电池电堆降本速度非常快,成本在过去8年时间内下降了8倍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技术突破来实现。而想要快速突破,离不开规模化量产效应。

不仅如此,车载氢瓶和加氢站建设布局,也制约了燃料电池汽车购置和使用总成本的下降速度。

根据专业人士表示,从车辆使用端来看,氢价25元/公斤以下,燃料电池重卡相较于柴油车和换电重卡才有经济性。而按照经济性测算结果,2030年前,如无政策补贴,即使考虑到制储运注用氢各环节成本下降,加氢站氢气售价也很难降至25元/公斤以下。因此,2030年前氢能产业链内生驱动力较难形成。降低全产业链成本、不断培育并扩大终端使用场景将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另外整车企业的推广成本居高不下也是一个制约。“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主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整车企业要进入该市场,都要进行一次车型公告,昂贵的车型公告费用也是一个很大的成本负担”。

同样氢能技术更迭太快也让企业研发成本与日俱增。“产品迭代太快,我们要不断加大投入,生产场地、生产线也已经都规划好,但不能满负荷使用,一是市场规模还不够,二是当你布局好了,产品已经更新到下一代了,你的投入就过时了。”

可以想象,氢能发展要攻克的问题还有很多。来自加拿大的巴拉德公司,它在1993年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辆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并始终致力于氢能发展,但几十年下来却依然没有实现盈利,道出了行业的尴尬与艰难。

氢能要“火”,但商业化的火候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一个更好的商业模式,以及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2

Angellling 2023-7-26 07:09:07 显示全部楼层
鼎力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看他幸福 2023-7-28 20:16:00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支持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