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客公社

标题: 人工智能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打印本页]

作者: YnHzGpYq    时间: 前天 10:20
标题: 人工智能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attach]852482[/attach]

2024年10月24日,观众在第七届世界声博会上参观一款AI咖啡机器人。

[attach]852483[/attach]

2024年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开幕。在猿力科技展台,女孩在体验“编程智能硬件”。

[attach]852484[/attach]

2024年10月24日,一名儿童在第七届世界声博会上体验一款AI学习机。 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发

从各类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与人类直击“灵魂”的对话,到训练AI将一张图片变成各类“鬼畜”视频;从利用AI调教游戏中的NPC使其更像真实玩家,到使用AI大模型去约束AI在网络世界中“不干坏事”……在过去的2024年里,人工智能(AI)越来越紧密地嵌入人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普惠,正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2025年,对AI来说至关重要。有人认为,2025年世界将迎来AGI(通用人工智能),AI可能会挑战人类社会;也有人认为,现今的AI连图灵测试都未通过,言其将挑战人类社会还为时过早。但不可否认的是,基于其强大的学习能力,AI在近几年发生了飞速变化,无论是消费者的应用端,还是相关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在AI的影响下发生深刻转变。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AI让生活和工作“轻量化”

“小度小度,拉开窗帘,来点音乐。”早上起床,很多人依然改不了“叫唤人”的习惯,只是现如今,大家求助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妈妈,而是人工智能语音助手。

近年来,我们似乎早就习惯了使唤各类AI语音助手来让我们的生活更智能。语音助手不仅能帮我们开窗帘、烧热水,还能指挥扫地机清扫房间,甚至还能在寒冷的冬天点一杯3公里之外的热奶茶。

从听不懂话就装聋作哑的“人工智障”,到能够给孩子讲故事、出数学题的“小小保姆”,这样的转变实际上证明了AI超强的机器学习能力。

早在2017年,资深人工智能研究学者、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就说过,“懂语言者得天下”。对AI而言,从“一问一答”到“连续对话”,是从“机器学习”到“机器智能”的跃升,也是“下一个十年”里AI需要在自然语言的理解中获得突破。

事实证明,从“学习”到“智能”,AI并没有花费太长时间。2022年11月,能够实现与人连续对话的ChatGPT问世,引发业界轰动。随后,阿里、百度等国内互联网公司旗下均有同类大模型推出,相关产品也纷纷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尽管初期有各种针对国产AI的质疑和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经历万千网友两年多的“训练”后,国产AI在汉语的语义表达和理解上出现了质的提升。如今的国产AI,不仅在语音助手领域得以充分运用,在其他各领域也不断开发出新的应用场景。

例如,作为一名新闻工作从业者,记者的稿件需要经过编校流程后才能公开发布。随着AI的介入,各个采编环节都能第一时间检测稿子中的差错,而且随着与记者和编辑的多轮互动,AI也在快速进行机器学习,以此来优化和完善其内在的“创作逻辑”。

外出游玩,你是倾向于“特种兵式出游”,还是更偏爱时间宽裕的“City Walk”?不论何种出行方式,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年轻人们几乎都热衷于在出行前做好旅行攻略。

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达到42.37亿,比上年同期增加5.63亿,同比增长15.3%。数以十亿计的出游人次,每一次“打卡”,都为AI沉淀了可供学习的数据。于是,当下年轻人在做旅游攻略时想到了一条“捷径”——把旅游目的地、预算抛给AI,由AI自动生成多份旅行攻略,然后挑自己喜欢的就行。以夸克为例,据统计显示,2024年9月,用户通过AI搜索完成个性化出游规划需求,累计生成近800万份旅行攻略。

AI为产业升级加速

在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的制作过程中,导演郭帆披露,AI技术根据剧本需要将角色“变老”或“变年轻”,同时也改变了相关角色的声线。事实上,AI在电影工业的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类航天器从未企及过的太空黑洞、万年以后的地球生物、海洋中从未接触过的未知生物……“过去一帧特效用人工做成本非常高,而且时间花费也很长,现在用了AI,一眨眼就搞定了。”一位电影人表示,随着AI技术的快速迭代,可供电影制作的资源越来越多,在给观众视觉体验带来极大震撼的同时,也为相关科研探索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链接相应算力基础,AI在工业生产中大显身手。位于福建泉州的一家制造业企业内,5G无人车满载物料在车间内快速穿梭,各项生产数据实时反馈在大屏幕上,“大活人”几乎在车间内消失了。“我们这个‘灯塔工厂’运用AI技术,5分钟就能做成一个工业制成品,品质合格率达到99%,订单交付时效提升25%。”该车间负责人说。

在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期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172家“灯塔工厂”中有72家建在中国,占比超过42%。截至2024年10月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8%,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智能协作、物流仓储机器人产量持续领跑全球。

“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在爆发式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效率变革,未来有望带动工厂的研发、生产、组织和服务全方面的革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胡坚波说。

通过AI赋能的大健康产业,也正在快速打破传统认知。在北京一家医院内,患者正在排队咨询肺结节的有关问题。“医生,这个结节到底要不要紧?”是当前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在AI帮助下,医生能在两分钟内详尽了解患者体内所有肺小结节的状况。即使是微小至1-3毫米的病灶,也能被AI的“火眼金睛”迅速锁定。

据介绍,该医院的AI在肺癌早期筛查中的准确率高达80%以上。如今,AI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帮助医生区分低危、中危、高危病灶,大大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

AI加速创新要素集聚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此后,《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相继出台。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5年要抓好的九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在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少远看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具备三大显著优势: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政府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扶持力度不断加码;应用场景丰富多元,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应用提供了肥沃土壤;科研实力日益增强,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上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科研团队与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个性定制、柔性生产、虚拟制造、智慧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孕育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累计发布469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50项国际标准,6500余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范围涵盖全部制造业领域。

更多的创新要素仍在加速聚集。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初步建成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在技术领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在人才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在2024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上透露,我国软件开发者数量已经突破940万。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开源参与者数量排名第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资金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7日,我国年内AI领域共发生644起投融资事件,超过2023年全年(633起);涉及金额821.29亿元,而2023年为636.76亿元。

AI助力创新空间升维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因其而焕发生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郑南宁认为。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认为,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态势来看,它极有可能成为像物理、数学一样的底层学科技术,将会重造社会发展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2024年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项中,物理学、化学两大奖项均与人工智能研究相关。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角斗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大模型领域拉动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金额上扬。2024年上半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金额达316亿美元,同比上升84%。在全球融资紧缩的背景下,受益于大模型发展和企业融资带动,人工智能领域融资占全行业融资比例持续上升,从2022年的4.5%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2.1%。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投资金额、科研实力仍处于“追赶”阶段。朱明皓等业内人士建议,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底层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从研究到投资,人工智能领域都需要有耐心支持;发挥我国制造业的应用场景丰富优势,鼓励跨行业跨领域协同,以制造业为主体构建人工智能研究体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特别是加快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不难发现,国家始终将AI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作为AI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也为我国AI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信在2025年,AI技术发展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全国首个!罕见病有了AI大模型

据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记者徐鹏航 宋晨)在对话框中输入“发现孩子从2岁起发育、语言和动作都明显落后,交流也无法完成”等症状,几秒钟后,人工智能(AI)大模型就会给出“需警惕罕见遗传性疾病(如雷特综合征、天使综合征等)或复杂神经发育障碍”的判断,并给出就诊科室、补充检查等医学建议。

这是记者试用全国首个罕见病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协和·太初”的场景。记者19日从北京协和医院了解到,这一由该院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研发的大模型,已于近日面向患者开放测试初诊咨询和预约功能。

罕见病虽然单病种患者稀少,但病种繁多。易误诊、漏诊,确诊难,是许多罕见病患者面临的难关,而人工智能大模型有望成为“破题之钥”。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介绍,“协和·太初”罕见病大模型的研发基于我国罕见病知识库的多年积累和中国人群基因检测数据,是国际首个符合中国人群特点的罕见病大模型,能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快捷地识别诊断罕见病,进一步缩短确诊时间。

目前,这一大模型的初诊咨询和预约功能已面向患者开放测试,患者可通过多轮交互问诊咨询并获得初步诊疗建议。下一步,支持病历书写、基因解读、遗传咨询等医生端服务功能,将进行二期上线测试。

据悉,后续“协和·太初”罕见病大模型将接入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联合门诊的线上诊疗服务,未来还将逐步推广至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医院。

(本报综合: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欢迎光临 智客公社 (https://bbs.cnaiplu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