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客公社

标题: 感知日照 | 人工智能时代,你是否已经 READY? [打印本页]

作者: zeuxis    时间: 前天 21:41
标题: 感知日照 | 人工智能时代,你是否已经 READY?
曲祥英

当我们刚刚适应机器人送餐成为寻常,今年春晚的舞台上,机器人扭秧歌、转手绢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又一次将高科技推上了天花板,外国人都连连称赞。从AI回答漫布于各大网络空间,到DeepSeek引领了2025年新春网络第一大热点话题,人工智能再也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高科技元素,而已经深入百姓身边,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春节期间,《杭州新闻联播》使用了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主播们发音精准无误、播报不知疲倦还能规避人为失误,不少播音专业的学生深感压力,难道岗位要被取代了吗?有人一边用网络软件快速生成一篇工作计划,一边忧心忡忡将来的某一天是否会面临下岗?

今天中国著名杂志社花城杂志公布了最新的征稿要求,“我们拥抱新技术,但是暂不接受AI生成稿件”被放在了标题醒目处,也有一些报纸杂志会直截了当要求“谢绝AI作品”。利与弊之间,我们对待人工智能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认知态度?无论是忧心忡忡还是畅想便利,是否就是人工智能带来的真实感受?

在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各项功能后,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进步,终究是始于人类智慧的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人具有操控这一切的前提。而每个人的定位和使命不同,从而发挥的价值和实现的社会意义不同,造就了各个时代发展的不同。

比如在当前最为普遍地利用AI进行各类公文汇报的撰写,不到一分钟呈现出的作品能否直接拿来用呢?多数使用过的人对这样的文章打分不会超过六十分。这类文章只能做参考,在思路扩展方面起到辅助作用,如果继续深入到揭露问题所在、规划今后的整改重点或者是出具实际意义的阶段性计划,它就要退到一边观望风景吧。

在文学领域,AI写出的作品显然更不被编辑接受。文学最根本的是要打动人,赋予文字以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一些生活启示,“情感”就触到了人工智能的痛处。多一点过于甜腻,少一分过于冰冷,带有温度的文字只有人能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情感是生活的纽带,在情感面前,人工智能也只能算是“机器”。

当前,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分子,我们也不必过于恐慌。首先要在夯实自身本领上下功夫,既然很多重复性工作已经可以机器代替,个人的综合素质必然要逐步提高,在与高科技争夺优势上占上风。其次还要打开思路,创造更多跨界融合成果。每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人类,机器的各项发明也是基于人类实践脚步基础上而来的,只有个人的躬身实践,才能有人工智能下一步的无所不能。最后,永葆一颗学习的心态,无论科技发展到哪个阶段,不故步自封就不会掉队,跟上时代的脚步也要踏实地迈出前进的每一步。




欢迎光临 智客公社 (https://bbs.cnaiplu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