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AI图像辨认:人类看的是外形,算法看的是纹理


人类会关注图中对象的外形,深度学习计算机系统所用的算法不一样,它会研讨对象的纹理。


图片中的动物轮廓是猫,但是猫披着大象皮肤纹理,将图片交给人辨认,人会说是猫,假如给计算机视觉算法处理,它会说是大象。德国研讨人员以为:人看的是外形,计算机看的是纹理。

这一发现相当风趣,但它证明计算机算法离人类视觉还有很远间隔。


当你看着一张猫的照片,轻松就能知道猫有没有条纹,不管照片是黑白照,有斑点,还是磨损或者褪色了,都能轻松辨认。不论宠物伸直在枕头背后;或者跳到工作台上,拍照时留下一片朦胧,你都能轻松辨认。假如用机器视觉系统(用深度神经网络驱动)辨认,准确率甚至比人还要高,但是当图片稍微新奇一点,或者有噪点、条纹,机器视觉系统就会犯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德国研讨团队给出一个缘由,这个缘由出人预料:人类会关注图中对象的外形,深度学习计算机系统所用的算法不一样,它会研讨对象的纹理。

德国的发现告诉我们人类与机器“思索”成绩时有着分明区别,也许还能揭示人类视觉退化的机密。

有大象皮肤的猫和时钟做的飞机


深度学习算法是怎样“工作”的呢?

首祖先类向算法展现大量图片,有的图片有猫,有的没有。算法从图片中找到“特定形式”,然后用形式来做出判别,看看面对之前从未见过的图片应该贴怎样的标签。

神经网络架构是根据人类视觉系统开发的,网络各层衔接在一同,从图片中提取笼统特点。神经网络系统经过一系列联络得出正确答案,不过整个处理过程非常奥秘,人类往往只能在理想构成之后再解释这个奥秘的过程。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计算机迷信家Thomas Dietterich说:“我们正在努力,想搞清到底是什么让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算法走向成功,又是什么让它变得脆弱。”

怎样做?研讨人员修正图片,诈骗神经网络,看看会发生什么事。研讨人员发现,即便只是小小的修正,系统也会给出完全错误的答案,当修正幅度很大时,系统甚至无法给图片贴标签。还有一些研讨人员追溯网络,查看单个神经元会对图像做出怎样的反应,了解系统学到了什么。

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übingen)迷信家Geirhos指导的团队采用独特方法停止研讨。去年,团队发表报告称,他们用特殊噪点干扰图像,给图像降级,然后用图像训练神经网络,研讨发现,假如将新图像交给系统处理,这些图像被人歪曲过(相反的歪曲),在辨认歪曲图像时,系统的表现比人好。不过假如图像歪曲的方式稍有不同,神经网络就无能为力了,即便在人眼看来图像的歪曲方式并无不同,算法也会犯错。


对于这样的结果如何解释?

研讨人员深化思索: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即便只是加入很少的噪点,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答案是纹理。当你在很长的工夫段内添加许多噪点,图中对象的外形基本不会遭到影响;不过即便只是添加大批噪点,部分地位的架构也会疾速歪曲。研讨人员想出一个妙招,对人类、深度学习系统处理图片的方式停止测试。

研讨人员故意制造存在矛盾的图片,也就是说将一种动物的外形与另一种动物的纹理拼在一同,制形成图片。例如:图片中的动物轮廓是猫,但是猫披着大象纹理;或者是一头熊,但它们是由铝罐组成的;又或者轮廓是飞机,但飞机是由堆叠的钟面组成的。

研讨人员制造几百张这样的拼凑图片,然后给它们标上标签,比如猫、熊、飞机。用4种不同的分类算法测试,最终它们给出的答案是大象、铝罐、钟,由此看出算法关注的是纹理。

Columbia大学计算机神经迷信家Nikolaus Kriegeskorte回复说:“这一发现改变了我们对深度前向神经网络视觉辨认技术的认知。”

乍一看,AI偏爱纹理而非外形有点奇异,但细细沉思却是有理的。

Kriegeskorte说:“你可以将纹理视为精细的外形。”

对于算法系统来说精细的尺寸更容易把握:包含纹理信息的像素数量远远超过包含对象边界的像素数量,网络的第一步就是检测部分特征,比如线条,边缘。

多伦多约克大学计算机视觉迷信家John Tsotsos指出:“线段组按相反的方式陈列,这就是纹理。”

Geirhos的研讨证明,仰仗部分特征,神经网络足以分辨图像。

另有迷信家开发一套深度学习系统,它的运转很像深度学习出现之前的分类算法——像一个特征包。

算法将图像分成为小块,接上去,它不会将信息逐渐交融,变成笼统高级特征,而是给每一小块下一个决议,比如这块包含自行车、那块包含鸟。再接上去,算法将决议集合起来,判别图中是什么,比如有更多小块包含自行车线索,所以图中对象是自行车。算法不会思索小块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证明,在辨认对象时系统的精准度很高。

研讨人员Wieland Brendel说:“这一发现应战了我们之前的假定,我们之前以为深度学习的行为方式与旧模型完全不同。很分明,新模型有很大飞跃,但飞跃的幅度没有大家预料的那么大。”

约克大学、多伦多大学博士后研讨员Amir Rosenfeld以为,网络应该做什么,它实践做了什么,二者之间仍有很大差异。

Brendel持有相似观点。他说,我们很容易就会假定神经网络按人类的方式完成义务,忘了还有其它方式。

向人类视觉接近


目前的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将部分特征(比如纹理)与全体形式(比如外形)结合 在一同。

Columbia大学计算机神经迷信家Nikolaus Kriegeskorte说:“在这些论文中有一点让人感到稍稍有些奇异,架构虽然允许这样做,不过假如你训练神经网络时只是希望它分辨标准图像,它不会自动整合,这点在论文中得到分明证明。”

假如强迫模型忽视纹理,又会怎样呢?Geirhos想找到答案。团队将训练分类算法的图片拿出来,用不同的方式给它们“粉刷”,将适用纹理信息剔除,然后再用新图片重新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系统转而依赖更全局的形式,像人类一样愈加偏爱外形。

当算法这样举动时,分辨噪点图像的才能异样更强了,虽然在此之前研讨人员并没有专门训练算法,让它辨认歪曲图像。

对于人类来说,能够自但是然也存在这样的“偏爱”,比如偏爱外形,由于当我们看到一件东西,想确定它是什么时,靠外形判别是最有效的方式,即便环境中有许多干扰,异样如此。人类生活在3D世界,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我们还可以借助其它感知(比如触觉)来辨认对象。所以说,人类偏爱外形胜过纹理完全合理。

德国图宾根大学研讨人员Felix Wichmann以为:这项研讨告诉我们数据产生的成见和影响远比我们以为的大得多。之前研讨人员也曾发现相反的成绩,例如:在面部辨认程序、自动招聘算法及其它神经网络中,模型过于注重预料之外的特征,由于训练算法所用的数据存在根深蒂固的成见。想将这种不想要的成见从算法决策机制中剔除相当困难,虽然如此,Wichmann以为新研讨证明剔除还是有能够的。

虽然Geirhos的模型专注于外形,不过假如图像中噪点过多,或者特定像素发生变化,模型照旧会失败。由此可以证明,计算机算法离人类视觉还有很远间隔。在人类大脑中,能够还有一些重要机制没有在算法中表现出来。Wichmann以为,在某些状况下,关注数据集能够更重要。

多伦多大学计算机迷信家Sanja Fidler认同此观点,她说:“我们要设计更聪明的数据和更聪明的义务。”她和同事正在研讨一个成绩:如何给神经网络分派第二义务,经过第二义务让它在完成主义务时有更好表现。遭到Geirhos的启示,最近她们对图像分类算法停止训练,不只让算法辨认对象本身,还让它辨认对象轮廓(或者外形)中的像素。

结果证明,执行常规对象辨认义务时,神经网络越来越好,自动变得越来越好。

Fidler指出:“假如指派单一义务,你会特别关注某些东西,对其它视而不见。假如分派多个义务,也许能感知更多。算法也是一样的。”

当算法执行多个义务时,它会关注不同的信息,就像Geirhos所做的“外形纹理”实验一样。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计算机迷信家Thomas Dietterich以为:“这项研讨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打破,深度学习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对此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许研讨还能协助我们打破极限,看到更多东西。正因如此,我很喜欢这些论文。”

原文链接: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where-we-see-shapes-ai-sees-textures-20190701/

译者:小兵手

本文由 @36氪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答应,制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18

到底是轮廓还是纹理,还是取决于模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qwyhnb 2019-9-5 11:48:45 显示全部楼层
全体 部分 模糊 (笼统) looks li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鳕蘩 2019-9-5 11:49:29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篇极好的文章,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轻寒 2019-9-5 11:58:45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ysz94 2019-9-5 12:06:47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vantiar46 2019-9-5 12:07:31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剪剪剪 2019-9-5 12:18:03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0306199 2019-9-5 12:27:15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分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