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内本科通识课,你不会不知道吧?!

人工智能这个话题,经常看康石石文章的同学应该都不陌生,从海内外新开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到我国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再到世界开始进入人工智能发展的竞速时代,甚至在今年两会期间,各种“人工智能+”、“AI”赋能也层出不穷。
但无论怎么说,过去的文章所针对的不过是少部分人,康石石所说的也是鼓励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往相关领域深造发展,前景不错,可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要聊的是:人工智能要进入“通识课”层面了。
也就是说它不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如同电脑课、编程课走进校园一样,学会使用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新时代对我们未来就业人才普适的基本要求。
01南京大学将于2024年秋季推出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




图源:edu.cctv.com
一切起源于前几天康石石看到了央视网发布,对南京大学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的专访报道,课程上线的时间也不远,就在今年秋季。
对于为何推出这一课程,全国政协常委、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的回应很值得注意。
谭铁牛提到,南京大学很早之前就开始密切关注个人智能并涉足人工智能的学习、研究和利用(当前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南大也确实立足于国内第一梯队的位置),但除了往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深挖发展外,南京大学汇集多领域专家、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发现人工智能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并产生了以下影响:
一方面舆论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使得不少人出现了认知上的茫然和焦虑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早已超出学术范畴,内化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
所以如何让学生对其产生正确的认识,并将人工智能与自身的能力结合起来,全方位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南京大学特此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体系,并为其研发完整课程体系。



虽然网友都在玩梗,但背后的不安却不可忽视 图源:抖音
而谭铁牛书记所说的也并不只是南京大学学生的现状,同样是许许多多正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缓缓拉开序幕的青年群体现状,焦虑、茫然、且不知所措。
还是这段时间,康石石在网络上关于猴子大脑植入芯片的视频下,看到不少网友的不安,有人说能不能等我七老八十了再推广这些技术,有的人说怎么感觉一觉醒来世界都变了,当然也有比较乐观的人提到“现在恐惧人工智能的人,和当年英国那批砸坏纺织机的工人有什么区别?”



图源:抖音
回看历史,计算机出现不过百年就让我们生活的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前我国还有“戒网瘾所”,如今却人手一台手机电脑,ChatGPT更是问世不到两年就经历了迅速迭代,人机交互设备也开始进入“脑机接口”领域。
人们的不安,是正常的,而对于未来就业的焦虑也并非无病呻吟,纺织机的出世后也确实让那批工人陷入了失业与穷困,但今天希望同学们同样认识到的事实是,时代发展下没人敢做闭关锁国的事,所以应该如何去面对属于人工智能的时代,康石石想分享南京大学的这份优质答卷。
02南大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在教什么?

虽然南京大学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目前还未实践,实践成果亦是未知,但课程大纲已经明晰,主要是从普适到特殊地为学生定制“1+X+Y”的学习方案:



图源:南京大学公众号
通过课程,学生首先学习1门通识核心课,正确认识和理解所处的智能时代,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基本概念、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常见工具有基本认识;
再通过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掌握人工智能应用实践的基本技能,再通过应用了解人工智能在数字人文、数字经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最后是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拓展课,让学生进入科研机构/头部企业,亲身参与最前沿的研究项目,以“课程+项目”的形式培养学生用智能化手段解决多学科领域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学校也会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大力铺路:



图源:南京大学公众号
先不论实践结果如何,这样的课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教学模式,建立认知→了解领域→切身实践,同样也是众多同学梦中所想的大学教学模式。
而走出这一步的并非只有南大,汕头大学的商学院在培养“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商科”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济大学也正在进行“人工智能-媒体传达设计”本科双学位的实践等等。



图源:麦可思研究公众号
可见各大专业与人工智能融合的趋势早已出现,不过南京大学此举是凭借学校深厚的人工智能底蕴,一次性把所有的课程都拉入人工智能时代,相信在南京大学的实践与教学探索下,越来越多高校会意识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参考性地加大对本科人才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未来发展上,康石石也建议各位同学可以多接触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相关知识,或者在日常工作中多尝试不同人工智能软件的协同能力,甚至有条件的还可以考虑去进修一门自身与专业结合的人工智能课程,既然时代的海浪无法躲开,不如为自己造一个冲浪板,借着浪潮去乘风破浪一把。
03如果你也想去乘风破浪

不久前,康石石和一个人机交互的老师聊天,这位老师本科学的是编程,属于从计算机背景转到设计领域的那批人,在当前大家都想“转码”的背景下,这个老师为何成为一名“逆行者”着实让人深究。
在深入了解后,这位老师提到,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因为本科时就听说清华在搞类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语言处理模型了,后来ChatGPT真问世时,圈内人都发出“这东西可算来了”的感慨。



ChatGPT问世不到两年,却仿佛已经来临许久
考虑到语言处理模型的普及下,编程这类语言的易学习性,这位老师产生了一些焦虑,如果想提升到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程度,则需要提升到next level,到了那个层次,无论使用哪种编程语言都不过是工具,对于如何做出想要的效果都能得心应手,好是好,就是难度太大了。
而选择人机交互赛道,一来虽然机器人能学习许多设计思路,但对于用户体验、生活中的痛点以及如何做出让用户感到舒服的设计,这种涉及“人的体验”的东西极为受限,二来有编程背景去做与人工智能结合的设计也会更容易上手,现在众多的人工智能软件其实有点像不同的编程软件,设计师能做到将其作为辅助工具,高效率地去做设计就行。



康石石东家H·ART22届学员 C同学 分享学校AI实验室研究时也有相似的观点
所以同学们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同样可以从提升个人对人工智能软件的熟悉程度以及培养设计师在用户体验、如何以人为本做设计的能力上,去应对未来的挑战。



康石石东家H·ART22届学员 P同学 保研上岸浙大后,编程、机械、人工智能是日常
除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外,同学们也会注意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其他领域也在发生着改变,比如智能建造、智能家具逐步落地,又比如Apple Vision Pro将让交互从二维进入三维,这些科技的发展其实相辅相成,都具备紧密联系性。
还是前面那位说到ChatGPT问世时,发出“这东西可算来了”感慨的老师,她和康石石说起,目前还有一个东西也是她一直感到技术成熟,在人工智能与Apple Vision Pro的共同发展下,估计很快就会产出里程碑似的成果,即“物联网”的发展。
所以各位同学比起紧盯技术带来的威胁,也可以去关注技术创造的更多可能,比如流行的VR/AR等交互设计、智能系统设计、智能服务设计等同样是不错的赛道。
另外,对于建筑、视觉传达等专业如何与人工智能融合,不少名校早已给出答案,比如UCL的算法建筑,基于人工智能去进行参数学习,不断优化计算结果;比如爱丁堡的数据可视化,用算法与视觉的结合,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数据科普等等。



康石石东家H·ART建筑学部 Mocandi老师做的以“算法导向下反城市化城市发展”为题项目
当然每位同学情况不同,发展的方向、领域、技能点也不同,这里康石石无法一一列举,如果大家对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去做设计感兴趣,欢迎向我提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