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我们可以通过凝视对方的眼神来理解他人。当你走过一道需要刷脸才能通过的大门,突然间看到一个冰冷的摄像头在凝视着你的时候,你是否也曾若有所思地看着它,心中充满了疑惑——它是如何工作的?我每天的穿着打扮如此不同,它究竟是怎么认识我的?它有记忆吗?会思考吗?
随着类似的人工智能技术渐渐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开始相信未来是人与机器共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身份也已经开始被机器所定义。没有手机,你不仅无法正常生活,甚至也难以证明你就是你自己——你没有办法接收短信认证,联系不上家人和朋友,也无法点餐和支付。而人们的生活中如果没有了计算机,工程师将无法做技术实现,音乐人无法使用帮助他们编曲的软件,老师无法准备上课用的PPT,会计师无法方便快捷地做报表……
这充分说明,现在我们每个人的部分能力都是由机器所决定的,而且这个趋势仍在继续。前述提到的种种互动中,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就是机器变得越来越强大,能做到更多以前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甚至人类都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人工智能这项新技术。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妨多懂一些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是那种自省式地去了解我们人类本身的智能,我们需要跳出人类感知的局限,用科学的语言(数学语言与程序代码)来描述与实现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今天的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如何用算法来解决很多复杂的信息处理与决策的问题,而万事万物在机器的眼中,是用不同信息来表达的。
我们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这种模型可以简单地想象成输入与输出的函数关系。如“输入语音,输出文字”的关系是语音识别;“输入图像,输出字符、人脸或车牌号”是模式识别;“输入医学MRI或者B超的图像,输出病灶位置”,则是医疗人工智能。这些背后的关系正是学科专家和人工智能专家们一起从海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程序自动寻找到的。
我们人类早期的物理学原理都可以用简洁的方程与公式来表达。现在我们认为,可以被写成公式的关系都是相对简单的,不可被传统数学公式描述的关系才是复杂的,需要新的数学或算法模型来描述。类似的复杂应用在未来社会将会越来越普及。我们随时随地都被数据、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所包围,这既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或伦理道德问题。
记得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伽莫夫(G.Gamow)作品《从一到无穷大》时的震撼,还能回忆起曾坐在喧闹的十字路口,想象自己身在扭曲四维空间中,这样的遐想使得那时的我获得了宁静与精神上的满足。我们努力向伽莫夫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与科普作家致敬——希望能够将复杂的人工智能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图书简介:以上内容来自一本科普书籍——《漫话人工智能:从二进制到未来智能社会》。该书于2022年9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秦曾昌、田达玮。秦曾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著有科普译作《活人能捐献心脏吗》《地球上有从不犯错的人吗》;田达玮,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
读者体会:《漫话人工智能:从二进制到未来智能社会》是一本非常适合大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阅读的人工智能通识读物。作者将生动风趣的语言与精美的手绘插画结合,通过介绍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让读者了解我们在未来如何与之共存。
该书从人工智能背后的逻辑和数学原理,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到算法、机器学习、机器视觉等知识和技术的蓬勃发展,回溯了人工智能发展史中的一些标志性事件,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勾勒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即使不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细节,也可以通过本书理解这些技术背后的核心思路与发展脉络,从而更加科学理性地认知人工智能。
从衣食住行到行业发展,人脸识别、美颜相机、智能手表、传菜机器人等生活中常见的应用背后,其实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书中认为,基于当下人工智能热点领域的发展现状,可以畅想五到十年后,人工智能在未来世界将与人类实现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