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出台了一份《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这是一份关于教育发展的报告,它本身并非教育专著,但是其指导思想却是以教育改革为宗旨的。这份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复杂和矛盾的世界里,虽然全球层面的基础教育普及和扫盲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落实教育这项基本人权依旧面临重重挑战。该报告对教育再次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提出教育和知识是全球的共同利益,倡导把团结协作融入教育的核心价值,通过重塑教育理论、方法、内容、场所和技术等,创造全人类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和谐未来。该报告强调了人文教育方法的重要性,确立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份报告的重要之处,便是进一步发展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和思想,并提出建立“学习化社会”,这些思想和观念成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当然,也对中国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万物互联互通;人工智能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所学的十几年知识,等到毕业后走上社会,觉得80%以上的知识都用不上了,或者跟不上时代了。所以这也就造成了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拒绝使用大学生,因为他的专业与用人单位或社会的需求并没有太密切的联系。最终的结果就是:每年社会出现数百万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无法就业。难怪有人调侃,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毕业即失业!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它的成因是多重的。首先,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育的缓慢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形成了一定的差距,通过教育漫长周期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其次,政府、社会、人民群众对一所学校办学的好坏仍局限于成绩和升学率上,对优质学校人们趋之若鹜,而对落后的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想去的人越来越少,逐渐造成了教育的不均衡不平等发展。很多学校和师生对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仍处于陌生状态。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的指挥棒,并没有产生大的方向改变。可以说,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社会的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狭隘思想遮挡了双眼。





如何在快速发展、高度集成的人工智能时代,让教育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乃至人民群众提高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国家需要拿出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健全甚至做出适当的变革。尤其是对人才的选拔,不能仅仅靠中考和高考一分定输赢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还应该开辟多种路径和方式,选拔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同时,在政策和资金上,要更多地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进行倾斜,让更多的人工智能设备和技术进入校园,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形成高度的融合,形成1+1>2的效果。


第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广大教师学生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广大师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水平,并提高对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以此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从而提高课堂的容量和课堂效率。同时,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要逐渐淡化文化课的绝对地位,缩减文化课所占的比例,切实加大加强对德育、体育、艺术、劳动、科学、社会实践等课程的设置,并建立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在学生的培养上,务必做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三,教师要全面转变育人观念,大胆进行课堂创新,摒弃以往的“一本教案教终身”的落后思想,大胆接纳新生事物,尤其是要把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软件充分运用到备、讲、辅、批、考、评、补等教学的诸多环节当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功利思想的侵蚀,真正做到俯下身来,静心做教育,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更多的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课外的知识和能力。


第四,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和生存技能。同时,一定要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新的事物,尤其是人工智能和信息化,要抱有一种适应和主动学习掌握的态度,并用自律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将终身学习的观念由可能变为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需要。千万不能躺平或抱着一劳永逸的思想去妄想适应这个社会,否则将会被这个社会无情地抛弃。未来社会,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靠谁都不行,唯有靠自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