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客公社

标题: 积极探索与审慎对待教育智能化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如果裤衩会飞    时间: 2022-12-20 11:56
标题: 积极探索与审慎对待教育智能化发展
作者:李富强(南京邮电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

当前,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采集与综合分析能力为教育赋能,在教育资源创建和共享、个性化教学、学习方式的革新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正不断带来教育领域新的变革。面对教育的智能化发展,我们在积极探索的同时,还要以审慎的态度认识与应对其中的风险挑战,从而使其更为健康地发展。

把握发展态势

人工智能在为教育赋能、重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等方面的作用逐渐突显。在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将在教育服务体系、学习环境构建、教育管理、教育与学习方式的转型升级、教育参与主体的作用与定位等方面,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

一是自适应学习环境的形成与构建。人工智能将重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提供系统全面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形成精准化和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环境与教育服务体系。设备与数字化环境进行交互,通过基于自然语言的处理和深度学习自动问答技术、基于自动识别学生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情感检测技术等技术手段,可以对学生进行定制化、交互性、智能化的教学辅助。一方面,这能够使学生产生有沉浸感的亲临现实的体验;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能分析和诊断其需要、状态、风格的自适应学习支持服务。

二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成为教学主要任务。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丰富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学生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在提供多元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自主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学习环境的应用、能力引导式学习、协同知识建构、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联结等教学模式的重构,使教育教学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意志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社交化、个性化、发现式探索中摸索规律,掌握知识,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是学习共同体构建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智能教学系统,教育的对象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教育信息网络和个性化教育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实现对个性化学习的支持和反馈。但是,在个体个性化学习效率提高的同时,不能否认或轻视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同的个体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形成各具特色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在个体与他人的共学互教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四是教学活动参与主体面临新变化。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化发展,教学活动参与主体面临角色多元化、关系复杂化、活动扁平化等新变化。人工智能系统的架构者、监测者、教育管理者等教育代理角色的作用逐渐增大。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构建起能促进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方式和课堂管理转型升级的“人机共育”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面临风险挑战

为提高教育的水平和效率,引入新技术成为必然。面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教学生态的形成,需要警惕“技术异化”“隐私保护”“自主性减弱”“知识至上”“情感忽略”等伦理风险。拓展和加深对人类本质和主体性及教育内涵的认识等,将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新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改变教育的理论和内在结构,或带来如下风险挑战。

一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本质认识的冲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教育过程的数据化表征,容易带来人的本质的异化。人是现实、完整、有温度的存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仅用人类典型行为的数据化特征认识教育主体并作为教育活动的依据,分析并指导教育活动,将导致对人类本质的认识简单化和机械化。教育的逻辑起点、价值过程和行动指向,均应强调人的属性而非工具属性。

二是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存在的急剧变化。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存在发生急剧变化。一方面,受到科技理性和技术自主性的驱使,一些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教育技术时,容易不自觉地将“人”当成“物”,导致“目中无人”的异化现象。另一方面,广泛应用于学情分析与指导、道德教育与情感引导、差异化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其是否是“人”、是否应将其视为道德主体、如何正确定位其角色与界限等问题,都需要作出审慎恰当的抉择。合理定位教育主体,调动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是教育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是教育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随着教育的智能化发展,教育的内涵呈现出教学交互化、内容精准化、学习自主化等趋势。应用于各个教学环节的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精准化传授。但在技术提高知识传授效率的同时,不能窄化育人的内涵。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缺少社会责任感、文化素养、情绪调节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意志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培养,则在教育中会只见“教书”不见“育人”。在教育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教育内涵的认识和挖掘,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向善发展。

探索应对之策

教育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教育变革和新的伦理生活随之发生。为应对教育智能化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推动机器与人的和谐共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当代科技,使人的头脑不断被解放。人工智能教育终端减少了人类劳动,教育主体从知识到技能、从态度到情感、从意志到学习行为等,都从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造性劳动中。面对由此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设置符合人类伦理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道德算法,使人工智能在应用于教育时能够实现机器与人的和谐共生。

二是继承与发展教育核心理念。人工智能带来了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和均衡化,促进了教育的高效与公平。同时,教育对高技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融合家校及整个社会资源的沉浸式教育生态形成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生态的改变,并未改变教育的本质。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教学,教育的主体依然是人。“传道、授业、解惑”以及“批判、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需要在人与人及人工智能的互动中完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共同发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新技术与教育的核心理念完美整合,才能促进教育的高效与公平。

三是融合科技与人文。教育智能化发展离不开技术,但也不能唯技术。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可以促进人类生命潜能的开发和主体意识的养成。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除了用技术来“做正确的事”之外,还要定义好何为“正确的事”。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要规避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以人文精神挖掘教育实践中人工智能“向善”的潜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教育、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与科技工作者应携手合作,以问题为导向,在个体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中融入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欢迎光临 智客公社 (http://bbs.cnaiplu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