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客公社

标题: 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需全方位协同 | 观点 [打印本页]

作者: 鱼皮花生豆    时间: 2022-12-4 20:08
标题: 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需全方位协同 | 观点
[attach]795974[/attach]


[attach]795975[/attach]

我国自动驾驶产业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商业化前期阶段,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也正在探索前进。推进自动驾驶、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社会的协同融合,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自动驾驶发展产业链和生态圈,将加快我国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应用,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01支持政策纷纷出台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出台了自动驾驶方面的政策,应用实践也呈现多种趋势。目前,已有北京、深圳、广州、重庆、武汉、长沙等多个城市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上路进行商业化试运营,商业化进程不断提速。7月,北京正式开放国内首个无人化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开展常态化收费服务,并允许安全员从主驾移到副驾。8月,重庆、武汉两地发布自动驾驶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允许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社会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
此外,对自动驾驶的规范也明显加强。8月1日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自动驾驶管理条例》,成为国内首部关于自动驾驶管理的地方性法规,首次对自动驾驶的示范应用、准入登记、上路行驶、网络安全、事故处理、法律责任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8月8日,交通运输部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从运输经营者、车辆、人员、安全保障、监督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要求,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合法、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11月2日,工信部会同公安部组织起草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将产品准入和上路通行两个环节串联起来,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性能和安全运行水平。
02商业化落地仍面临重重难关
2021年,我国L2级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23.5%;今年上半年,市场渗透率进一步上升到30%。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开放测试道路超7000公里,测试总里程超1500万公里,自动驾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距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尤其是距全无人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及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时间。当前,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落地尚面临法律法规不完善、责任界定不清晰、供应链技术不成熟等方面的挑战。
1.法律法规不完善
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传统汽车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都做了详细规范,但随着自动驾驶的发展,原有规制传统整车的法律法规内容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尽管部分法规在近两年进行了修订,但依旧无法满足自动驾驶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自动驾驶管理方面,传统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驾驶员为人类,没有把中高级自动驾驶系统认定为驾驶员,无法真正实现无人驾驶测试及应用。对于涉及自动驾驶的安全事故责任判定,尚无全国性的明确规定。关于自动驾驶安全等级、自动驾驶基础设施保护范围等,也缺乏明确规定。此外,对于自动驾驶投保主体、方式、费率等,在法律法规层面均未明确。
2.长尾场景难解决
长尾场景的解决,是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面临的最大难点之一。长尾场景是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落地的关键,也是自动驾驶公司赢得商业化竞争的决胜关键。当前,自动驾驶相关功能主要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而以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人工智能算法只能完成之前被训练过的场景任务,与能够基于先验知识进行推理的通用型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因而,如需让自动驾驶车辆完成各种路况场景,就要提前找到并训练相关场景。但是有很多特殊的场景,即长尾场景,难以通过纯理论或推算得到,只可能无限接近却不可能彻底找全,所以存在大量未经训练以致当前自动驾驶技术难以解决的长尾场景。这也使得全无人自动驾驶的事故率和故障率居高不下,不仅严重影响道路安全和生命安全,而且会因为各种突发的接管需求影响驾驶体验,进而阻碍其规模化和商业化落地。
3.供应链技术不成熟
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尚处于低级别阶段,即以辅助驾驶技术为主,而辅助驾驶供应链难以满足自动驾驶的需求。辅助驾驶指行驶中以司机为主,系统进行辅助;自动驾驶则以系统为主,司机辅助,甚至无需司机。辅助驾驶和全无人自动驾驶在功能实现及设计理念上存在很大差别,后者对安全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冗余备份。如今,市场上大规模生产出货的都是辅助驾驶相关的产品,而当前的辅助驾驶供应链难以完全复用到全无人自动驾驶相关产品上。对于大部分供应商来说,为全无人自动驾驶配套的零部件技术开发难度高且暂时没有规模化订单,因而研发动力不足。尽管许多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有针对性场景的定制化开发需求,但相关供应商的配合度往往不高。
4.盈利模式不可持续
自动驾驶自身高昂的成本以及其商用所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需要一定的商业模式来消化,否则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因此前期的商业化应用探索有助于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化运行模式,为未来产业发展及市场普及指明方向。目前,全无人自动驾驶的试点以无人小巴、无人出租车等形式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涉及地区有限且普遍规模小,技术试点意味明显。此外,考虑到当前技术的发展水平、法律法规的完善速度、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和民众的接纳程度,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将在较长时期内无法完成自我造血的目标,继而难以支撑相关技术公司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和投资方的持续投资,并对相关主体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因而,现阶段自动驾驶全无人的盈利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
03加快商业化落地需全方位协同
发展自动驾驶既顺应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也满足现在及未来出行的载体需求,是中国汽车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加快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落地,必须从顶层设计、协同发展、技术研发、测试评价、社会普及、产业应用等方面加强。
1.加强巩固顶层设计
自动驾驶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家有关部门应形成战略共识,在政府的主导下,分别从国家和行业两个层面协同制定自动驾驶科技及创新方向,进一步明确自动驾驶定位、目标、构成、技术等方面要素。要打响重大关键技术攻坚战,持续在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控制执行技术、电子电器架构等方面进行突破,统筹推进自动驾驶“三横两纵”技术架构的核心技术攻关。
2.不断加强和完善跨行业协同机制
自动驾驶产业的跨行业、跨领域属性突出,主管部门包括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和公安部等多个部委,涉及领域涵盖汽车、交通、电子、通信和互联网等多个行业,需要从政策、法规、标准、测试及示范等方面协同推进。因此,需要加强部门合作、领域协同,集聚各行业产学研用创新资源建立国家自动驾驶技术创新中心等行业组织或机构,构建“技术、资本和产业”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助力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承载和践行自动驾驶国家发展战略。
3.快速健全关键标准法规
自动驾驶作为深度融合各领域的新兴事物,产业链体系较为庞大,其发展依赖于统一的标准架构及适应的法律法规。一方面,需要积极开展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针对自动驾驶车载终端、通信协议、测试评价、信息安全以及其他关键技术制定统一标准;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适用于自动驾驶的道路交通规范制修订工作,推动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的修订,完善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法规,构建符合国情的自动驾驶法律体系。
4.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
目前,我国整车及部分关键零部件领域的核心技术尚不具备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与自动驾驶相关的车载视觉、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高性能传感器、专用芯片、车载计算平台及智能操作系统等关键基础零部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推进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核心要务便是解决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空心化问题,需要形成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大力发展前瞻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动打造完整的自动驾驶自主技术链和产业链。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当前,单车智能成本居高不下、法律不完善等因素让单车智能发展道路遇到阻碍,基本仍处于测试阶段,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C-V2X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引向了车路协同。5G的发展优势及良好的道路条件驱动车路协同成为中国发展自动驾驶的主技术路线。如今,我国正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状态、交通工具运行、运输组织调度的信息采集,以形成动态感知、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控体系,同时推广应用集成短程通信、电子标识、高精度定位、主动控制等功能的智能车载设施;建设智能路侧设施,提供网络接入、行驶引导和安全警告灯服务。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双支撑,只有实现“车车通信”、“车路通信”以及“车内联网”等网联化之后,将来才能真正实现无人驾驶。未来,车载式和网联式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单车智能+车路协同”的中国自动驾驶发展方案将成为安全性更好、自动化程度更高、使用成本更低的通用型解决方案。
6.推进自动驾驶准入管理的测试评价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促进产业迅速落地与产品安全运行,建立配套自动驾驶准入管理相关的测试评价日渐重要。要加快完善测试评价技术,加强跨部门、跨领域测试评价机构协同配合,建立健全自动驾驶测试评价体系架构及测试基础数据库;重点研发虚拟仿真、软硬件结合仿真、实车道路测试等技术和验证工具,以及整车级、系统级和零部件级的测试评价系统;推动企业、第三方测试评价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国家级自动驾驶技术试验及安全运行评价中心。
7.推进自动驾驶健康发展的社会普及
自动驾驶是重要的科技创新,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切不可用辅助驾驶功能以偏概全、模糊视听成为自动驾驶的泛概念。不管行业机构如何界定0~5级的自动驾驶功能,那只能作为一种技术路线,并不等于产品标准,更不能盲目用于产品的标准定义和市场宣传。在产品方面,标准必须是确定性的、定量的,质量必须是经过足够检验的,安全必须是过关的。产业化和商业应用是一个非常严谨、严肃的过程,实际应用的结果才是检验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成功落地的核心标准。任何产品流通到市场都需要质量监督检验,不能打着科技创新的旗号,突破法律禁区;要通过健康、多元的社会科普,保持群众对自动驾驶的消费信任和认可,同时通过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专业普及,引导群众更安全地使用自动驾驶。
8.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在未来出行趋势下,自动驾驶的商业模式将迎来创新发展。具有整车量产能力的整车企业将联合提供雷达、摄像头、芯片等关键硬件的供应商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算法、多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决策规划能力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共同开发应用于商业化场景的自动驾驶产品。由整车企业负责自动驾驶的量产;由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技术服务;由服务运营商搭建大数据平台,负责车队的管理和运营,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进行轻资产运营;由金融机构提供车队搭建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在产品定位和价值重心转变之后,传统汽车企业势必将重新定义和塑造自身的商业模式。在汽车智能化进程快速推动、互联网造车企业快速兴起和共享经济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自动驾驶产业将不再是单纯以产品销售为主导的传统制造业,而是向以乘坐体验为核心的服务导向型行业过渡,将逐步形成跨界合作模式、“互联网+”模式、共享出行模式和服务主导模式等主要商业模式。
(作者王羽系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研究员,侯凯文系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汽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助理、博士)
文:王羽 侯凯文 编辑:李卿 版式:王琨



给小编加个鸡腿!
作者: 蝌蚪V    时间: 2022-12-5 07:02
围观 围观 沙发在哪里!!!
作者: 冰泪茶    时间: 2022-12-5 13:42
哈哈哈,楼主求带
作者: 土豆看火影    时间: 2022-12-5 21:30
呵呵,低调,低调!




欢迎光临 智客公社 (http://bbs.cnaiplu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