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客公社

标题: 看看:复工复产加速中,疫情下中小企业融资难如何破解2022/8/6 20:31:21 [打印本页]

作者: 正午的阳光    时间: 2022-8-6 20:31
标题: 看看:复工复产加速中,疫情下中小企业融资难如何破解2022/8/6 20:31:21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2022年,新冠再次疫情暴发,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主要城市先后进行风控管理,让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遇到较大冲击,尤其是企业资金链受到很大影响,对融资需求显著增加。5月以来,全国疫情控制效果显现,上海也将于近期逐步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中小企业急需筹措资金,追赶订单,恢复产能。数据平台支撑直接融资租赁构更加了解客户,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服务做前瞻性布局。https://www.chailease.com.cn/new-product




从到地方密集出台相关政策,金融机构纷纷采取采取让利、加大金融科技等多种手段,让金融机构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际问题,这些政策施起来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梳理如下:

疫情加大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回款周期加长

疫情对中小企业融资后的回款影响较大,贷款需求却比之前更高。有很多企业的客户在上海,由于疫情,发票、款项、合同、盖章等难以推进,企业没有进款,让这些中小企业融资更加艰难。

特别是作为创业阶段的企业,现金流其非常短缺,账上一般不会留富余的钱,所以回款难就给这些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大挑战,这些企业往往是有应收账款,回款却很艰难。

疫情之前下,企业贷款需求明显增加,银行给与中小企业在贷款方面更多的支持,近两年企业融资成本总体降低了。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354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速2164%,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06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357725万户,同比增加78124万户。

但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部分银行贷款申请、审批流程繁冗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企业融资效率。举例说明:

1、一些银行贷款的手续比较繁琐,审批需要一定时间,这些操作体验上的障碍和门槛也是导致现在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问题。如果通过手机操作可以申请贷款,就能更好地帮助小微企业。

2、有些银行审批贷款需要大量的企业财务信息,有些材料没必要也不太愿意提供。



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中银行仍需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为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因此,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是银行业保险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银行向体经济让利,与企业携手共渡难关,已成为业界共识。但同时,业内人士认为,对商业银行而言,也需密切关注如何有效防控信用风险。

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行业的小微企业停工停产时间较长,经营收入不稳定,难以按期偿还贷款,银行客观上确面临一定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引导银行业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帮助小微企业应对这种短期的冲击,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稳住就业,才能从根本上保住业务基本盘,筑牢银行业发展的根基。从长远看,也就确保了信贷资产的质量。

财经大学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炜宇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核心问题在于,风险谁来承担银行少赚一点多赚一点是利润的问题,但如果风险法有效化解,那就不只是利润亏损的问题,会侵蚀资本,甚至引发系统性危机。

除了退税等直接降成本的手段外,建议建立金融机构风险分担机制,发挥好杠杆作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此外,如何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也值得思考。某银行资深人士表示,在目前的统计口径下,普惠贷款还是在贷款的大口径下进行监管的,其不良率并不是监管机构评价一家银行的一个单独指标,但普惠贷款风险比一般国企的贷款要高,需要分开评价,如果一起评价,会导致银行心存顾虑。



利用现代金融科技提升对中小企业帮扶质量

目前,已有不少贷款可通过线上办理、免抵押担保,企业从申请到放款时长大大缩短。同时,金融机构还可利用数字化转型的机会,改善风控。但也有专家提醒,金融科技和数字化并非万能,需看到其局限性。

国际标准化组织可持续金融技术会专家边鹏说,有研究表明,金融科技虽然大幅度提升了触达能力,但不能解决金融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存在对部分小微企业的服务风险高、利润少,而对另一些小微企业又存在服务过度的内卷化倾向。建议可采用“低风险的业务有限竞争,高风险业务充分竞争”的策略,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充分竞争高风险客群。

跨境金融50人论坛研究员汤志贤认为,数字技术在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方面具有势,比如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发掘中小企业融资的潜力。但金融机构使用数字技术,不能从本质上全面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中小企业自身的财务情况、还款能力也不会因为金融机构使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发生全面而本质的改变。因此,在肯定数字技术对金融普惠的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





来源:新华财经




欢迎光临 智客公社 (http://bbs.cnaiplu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