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人工智能时代央视频的场景建构

作者:赵红勋(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王佳慧(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23期



导 读

智能技术强力渗透下,央视频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新媒体领域搭建的首个综合性视听平台,借由技术、内容、社交三个维度擘画了传播新场景。

“场景”一词源于舞台表演,最初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任务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生活画面。如今,场景已不再是戏剧表演领域的专有词汇,而是与布尔迪厄的“场域”、梅罗维茨的“情境”等社会理论相互衔接,成为一种新的理论话语,其意义也被重新赋予,核心主旨关联了主体的相互关系。

具体而言,“场”源于物理学领域,原指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区域。卢因将其引入心理学范畴,以“场论”一词描述影响个体行为的生活空间及心理力量[1],重点关注个体心理及行为动力学。布尔迪厄则从关系视角审视社会,围绕资本、惯习、实践等构建出“场域”理论,意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2],关注焦点在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个体实践的动态关联。与场域理论的宏观立意不同,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重点关注媒介、情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探讨电子媒介如何改变社会“场景”及个体行为,指出电子媒介“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3],包含社会互动与文化实践在内的实体物理空间已成为“消失的地域”。同时,信息流动模式而非物理环境决定社会交往的本质[4],对于场景定义的讨论可以“直接由物质现实问题完全转向只关注信息渠道”[5],在此维度上,作为信息系统的场景成为电子媒介与个体行为改变之间的中介性要素。更进一步,场景一词融入传播学领地的节点始于斯考伯和伊斯雷尔,两人预言互联网将进入场景时代,而场景时代的到来依托五大技术原力的支撑,即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等“场景五力”[6],场景不仅代表着数字时代媒介叙事的空间转向,也指向行动者在特定情境下的社会互动、行为模式及实践。

无论是布尔迪厄的“场域”,还是梅罗维茨的“情境”,抑或斯考伯和伊斯雷尔的“场景五力”,其投射的场景意义都体现为社会关系的动态接连与相互形塑,提供了从宏观到微观多个层面探讨社会空间及社会行动的观照框架,场景化体验也为革新信息传播路径提供了实践坐标。而置身于智能技术日渐主导的当代社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在新媒体领域的首个综合性视听平台央视频,经由新技术、新业态的表达方式重构自我的场景书写,既承续了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又融合了智能技术的超级体验,以此建构出全新的场景话语。

技术场景:勾勒多元情境的运行基座

在场景的话语实践中,从舞台搭建到视觉景观,再到沉浸体验,一系列信息传播情境的展陈都是在特定的技术逻辑中得以实现,技术成为场景建构的运行基座。于央视频而言,其传播实践的诸多场景依赖于技术话语,并据此建构技术场景形态。

首先,全程云化,共造传播闭环。在总台的深度媒介融合实践中,央视频研发出独特的“小前台+大中台”的技术架构,在内容生产的全程云化与传播闭环方面展开探索。一是前台端口的铺设。央视频App作为“小前台”,是传播内容抵达用户的触手及接收用户反馈的通路。二是中台资源的集聚。“大中台”作为央视频内容生产的核心云端平台,由数据中台、AI中台等勾连而成,数据实时共享,共同负责前台内容的生产、制作及传播,实现了内容生产的“全程云化”。央视频“小前台+大中台”的底层架构以智能技术的合理介入为基准,不仅通过全流程生产数据实时共享实现了信息生产云化,同时能够实时监测前台传回的用户数据,形成真正的传播闭环,解决了传统信息生产传播模式下资源分散的难题。

其次,算法引领,化解技术盲思。总台自2018年开始自主研发融入主流导向的个性算法推荐系统,即“总台算法”,创新了一套自主可控的技术架构:推荐引擎融合用户喜好及共性热点,综合决策推荐内容;算法工作台人为管控运行机制,提升内容推荐水准;A/B-test系统评判效果优劣,促进算法优化;知识结构进行内容重组,形成数据共生状态[7]。在此背景下,央视频形成了不同于商业传播平台的算法推荐逻辑及内容推荐指标,实现了内容水准、主流价值观传播路径、定制化服务水平的优化提升。此外,总台算法引入桑斯坦提出的“人行道模式”,适时为用户推送包含正能量价值因子的内容及陌生领域资讯,以破除其因兴趣单一造成的信息壁垒。

最后,虚拟融入,延展技术面向。传统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阐释结构主要依赖于相对单一的视听感知来完成,而受众的虚拟体验尚未被挖掘。人工智能时代,AR/VR/MR等虚拟技术渐趋勃兴并应用于实践,创设全新的虚拟沉浸式场景。央视频将虚拟技术融入平台话语生态的建构之中,铺设出技术场景。一方面,AI技术的融合加持。不同于生成虚拟主播这一运用AI技术的传统路径,央视频在两会等重要事件报道中侧重挖掘知识图谱、视觉信息、人机交互等AI技术优势。另一方面,VR技术的日常运用。央视频融合运用VR技术,推出《VR党建·百亿像素》等特别节目,满足用户沉浸式感官需求。央视频通过AI、VR等虚拟技术的运用构建出平台整体的话语生态,在底层架构及总台算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丰富技术场景的多维面向。

内容场景:打造核心优势的原生动力

场景理论的核心,是软要素信息的智能匹配与传播的场景营造[8]。换言之,场景时代,基于用户所处的特定时间、空间、行为及心理的环境氛围提供满足其定制化需求的信息服务及构建与此相契合的传播场景,为用户带来临场化、沉浸式的信息消费体验,是央视频及各类新媒体平台留存用户流量、提升传播力、实现自身创新转型的关键要素。

第一,视频为主,擘画全新图景。霍顿和沃尔提出“类人际互动”一词,认为其既是对重要现实和本真交互行为的模仿,又是对电视角色和无形观众谈话交流的模仿。智能传播时代,传播主体多通过视频形式进行“类人际互动”以实现轻量化传播。央视频采取不同的视频引流方式,不断优化视频内容水准及布局,在短视频推荐上注重兴趣选择,在版权长视频推荐上以精品内容为主,在直播推荐上更注重共性热点[9],以此擘画全新的视频传播图景。同时,央视频的视频布局策略也为传统主流媒体把握视频风口提供思路。一方面,提供优质视频内容,打造长短视频、移动直播勾连互动的视频图景;另一方面,积极布局中视频领域,充分发挥其叙事的创造性、易读性、深刻性等特征[10],丰富视频传播图景。

第二,自我孵化,打造原生IP。相较于引进国外IP的传统形式,基于自身资源储备打造具有知识产权特征和商业开发价值的原生IP受到关注[11]。依托于总台的稀缺品牌、符号等资源,央视频通过打造原生IP、提供优质内容,实现了平台自身及用户的“双赢”,其自我孵化原生IP的实践路径也得到关注。首先,IP体系的初步构建。一方面,融合总台的优质头部主持人资源;另一方面,积极打造新人IP,以组合大主持IP与新人IP的方式初步构建原生IP体系。其次,内容呈现的环节编排。以连贯的内容形式呈现完整的节目逻辑与演进脉络,在营构沉浸式视听氛围的同时也使得参演主持人的形象及原生IP体系更为立体。再次,IP品牌的最终塑造。以经典节目为依托打造出的原生IP价值辐射至整个平台,并沉淀为不可或缺的品牌资源,继而共塑内容体系。

第三,内外联动,形塑整体生态。央视频通过平台内部板块搭建、外部资源引入等路径,形成了以“电视、直播、央友圈”三大板块为主的内部生态格局。首先,内部资源的组合优化。一方面,央视频横向布局,铺设重组内部“微平台”,形成电视、直播、综艺等不同内容板块互嵌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央视频纵向延展,对既有“微平台”进行垂直搭建,如将“直播”一栏细分为热门赛事、慢直播等,填充内容场景的细节性内核。其次,优质资源的引入铺设。央视频通过互联网众筹的方式邀请新媒体类头部资源、特色账号主体等入驻平台,以搭建账号体系的实践路径打通台内外众多资源,聚合多方传播力量,提升平台影响力。最后,整体内容的沉淀扩充。央视频积极参与总台新媒体矩阵建设,与央视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种端口的平台同频共振,进而搭建了全新的内容场景。

社交场景:再现传播盛况的破局之举

智能技术的下沉应用模糊了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创设了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新场景,个人的节点作用被信息网络无限放大,人际互动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社交”成为新闻媒体的核心要素,“无社交不新闻”成为场景时代的显著标榜[12]。在此维度上,用户个人的情感体验成为新闻媒体创新发展所必须考虑的要素。

首先,脱域重构,再建交往图谱。吉登斯指出,“脱域”即“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13]。各类社交媒体的肇兴则加速了个体“脱域”体验的衍生。央视频强调用户参与及互动,致力于打造“有品质的视频社交媒体”,以用户社交关系的虚拟重构,构建全新的社交互动模式。一方面,采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及接地气的情感表达,拉近与用户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平台、智能技术、信息及知识资源等强化平台社交属性,实现全平台同频共振,满足移动场景下用户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消费与共享的需求,为用户实现暂时“脱域”、进行虚拟互动与重构社会关系赋能。

其次,社群细分,创设特定情境。当前,社交媒体已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各平台在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借助节点化的网络架构,形成独特的网络社交机制。通过搭建社群及群组细分,为用户提供多维立体的社交体验成为央视频铺设社交场景的主要路径,“央友圈”是央视频进行社群建构的主要着力点,在“央友圈”内搭设“学四史看《国家记忆》、央视一套朋友圈”等用户互动专区,为不同用户提供了符合其兴趣点的社交圈层,拓展了其社交维度。

最后,现实刻画,铺陈流动空间。卡斯特基于电子信息网络社会形成的背景提出“流动空间”这一概念,意指“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14]。即突破地域限制,在资本运作及科技发展双重加持下形成的、以新传播技术为基础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空间,其侧重信息及物质符号的流动,而这也正是当下社交媒体发展的映照。央视频基于不同社交圈层的建构及对现实情境的一般化拼贴重组,打造出社交流动空间。一方面,专属个人的社交流动空间。以自身需求为基准,用户可自由跳脱于不同的互动专区,搭建属于个体的流动空间。另一方面,基于社会热点的全平台互动。即以某一热点事件为汇聚线索,逐步搭建起全平台、临时性的流动空间,此时用户的个人节点化作用发挥到极致,以针对热点事件的讨论为主线搭建较为统一的社交流动空间。

结 语

人工智能时代,面对技术勃兴带来的发展前景与潜在风险,优化传播思维、充分运用技术之利革新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建构传播新场景至关重要。央视频主动适应传播新形势,积极运用智能技术,强化技术思维及场景思维,通过技术场景、内容场景、社交场景等三个场景维度的建构,擘画出传播“新场景”,三个场景勾连互嵌,成为其破局取胜的关键,同时也为主流媒体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但对场景的盲目追逐和无限迎合也会带来一定隐忧。第一,个体隐私边界的消弭。智能技术驱动下,数据成为场景生产的必备要素,场景建构依赖于对个体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提取。接受各类隐私授权协议成为用户感知线上虚拟场景的入场券,其身份标签、行为数据、情感倾向等私密化信息不断被披露并转变为可供量化的平台数据,融于场景搭建及优化的全流程,也由此导致用户隐私信息由“私人独享”转变为“公众共享”,个体隐私边界在平台营构的信任机制中趋于消弭。第二,真实与虚拟的感知割裂。沉浸科技加持下的场景服务重塑了用户的感官维度,赋予其以虚拟在场的方式体验多元情境的机遇,但亦可能导致真实世界与虚拟场景的认知割裂、空间迷失等困境。例如,用户可在虚拟场景中进行个性自主的印象管理与角色建构、在线互动与情感交流,但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模糊了现实世界的边界,脱离于真实情境的网络流动空间也极易造成现实中的情感疏离与认知异化。第三,新闻真实的消解。新闻真实作为新闻实践的核心准则,包含过程真实、结果真实等,但对虚拟场景的盲目追捧不仅使得内容生产过度依赖由资本驱动的技术逻辑,千篇一律的场景建构模式也可能带来内容呈现的刻板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容易导致新闻价值迷失。在此维度上,如何正向认知场景的实践价值及建构逻辑、在提供更适宜的场景服务的同时实现数据脱敏、坚守价值准则等成为包括主流媒体在内的各传播主体应思考的问题。

【本文为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河南电视文化类节目发展史研究(1994-2023)”(编号:2023XWH2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Burnes B, Cooke B. K urt L ewin’s Field Theory: A Review and Re-evalu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Wiley Online Library,2013(04).

[2]皮埃尔·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3-134.

[3][5]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33.

[4]周勇,何天平.“自主”的情境:直播与社会互动关系建构的当代再现——对梅罗维茨情境论的再审视[J].国际新闻界,2018(12):6-18.

[6]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如何改变商业和生活[M].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

[7][9]黄卓伟,崔雪.“总台算法”在央视频平台的应用探索[J].现代电视技术,2022(03).

[8]郜书锴.场景理论的内容框架与困境对策[J].当代传播,2015(04).

[10]赵红勋,丁思雨.行动者网络视域下中视频传播的生态逻辑建构[J].中国传媒科技,2022(07).

[11]郑玄,龚逸琳.原生IP视角下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创新研究——以央视频《央young之夏》为例[J].电视研究,2021(11).

[12]叶雨浩.移动互联时代新闻媒体的场景化应用[J].东南传播,2017(07).

[1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8.

[1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05.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赵红勋,王佳慧.人工智能时代央视频的场景建构[J].青年记者,2023(23):69-7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