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之江轩丨“搞理论”也要能“出圈”

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

《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系列研究成果,全网点击阅读量超16亿;《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全网点击阅读量达14亿。

30亿的背后,是一篇篇文章从“圈内”走向“圈外”,不断在“出圈破圈”中“吸粉引流”。

然而,反观现实,当下哲学社科领域不乏著作等“身”者,可是还缺少足够多的著作等“声”者。



图源:视觉中国

洛阳何以纸贵?左思的《三都赋》写得好固然重要,皇甫谧的“卖力吆喝”也起了大作用。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洛阳”扩展至“世界”,“纸张”转化成“流量”,要想“一夜纸贵”,倚马千言的“笔杆子”还得化身“流量爆表”的“宣传家”。

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置身社会,把成果应用于社会,各种研究成果更能发挥指导实践、催生变革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也能得到更多体现。

因此,“出圈”是值得提倡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特别是,当前的浙江面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伟大实践,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浙江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没有固定打法可以套用,这都呼唤一个个专家学者既善于用理论引导实践,也善于在火热的实践中总结、升华理论,努力让理论飞入千家万户,影响更多人。



图源:视觉中国

可不容忽视的是,“出圈”不易。一位资深社科工作者说,平时的学术科研和教学等任务并不少,也不一定善于将学术话语体系转化为大众话语体系,再加上考核评价体系、个人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原因,“出圈”存在难度。

因此,要想有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圈”,离不开党委政府部门努力创造条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引导和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现实、积极发声。

当然,“出圈”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让成果更好服务社会的一种手段,我们要摒弃为了出圈而出圈的博人眼球和哗众取宠。

“出圈”的前提是能深入实际,进行调研,做扎实研究。前不久,《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在杭州首发,网络上下反响不俗。能写出此书,前提是作者郑永年深入实际,他曾到浙江各地考察,与各地党员干部、企业家、老百姓等进行座谈,掌握足够的经验材料。



此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要善于发声。要看到,发声不是凭兴趣爱好的偶然为之,而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放下畏难情绪,多尝试走上台前与受众面对面,把文章写到移动端、传递到手机屏,当理论“主播”、思想“大腕”、学术“大V”,生产适合网络传播的爆款产品,更好地让知识流向“云端”,让观点成为“热搜”,让思想的“火花”变成更多人共赏的“烟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3

为毛老子总也抢不到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竹咏潇湘 2022-6-3 10:50:32 显示全部楼层
秀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107538 2022-6-5 07:34:1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兴趣,要有详细介绍就好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